第四章 暗线密布(第9/22页)
“杨主簿,您有信件需要寄送么?”帐外响起了那个黑胖子的声音。
“进。”杨修简短地应道。
门帘一挑,关俊闪了进来。看帐内无人,他径直走向长案,拿起上面的酒壶喝了一口,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
“拿去吧。”杨修边写边道,“看你整天馋得跟八辈子没喝过酒一样。”
“不了,不了。在下要事在身,每天只能喝一口。”他俯身看着杨修的木简,道,“啧,杨主簿的字蛮不错的啊。还是写给那个公子哥儿?我说那家伙听你的么?”
“你管得也未免太宽了点吧。”杨修道,“去,去,往一边靠点,你往这边一凑,我还以为天黑了。”
“嘿嘿。”黑胖子往旁边挪了挪,道,“杨主簿,你今天在军策例会上的那番话,可真是要人命啊。”
“哟,耳目挺多的,我前脚出来,你后脚就晓得了?”
“那是,哪里都有咱们军议司的人。”关俊嬉皮笑脸道,“据说现在许都,在风传临淄侯遇刺、进奏曹被伏,都是寒蝉在背后策划。”
“寒蝉,”杨修顿了一下,“作为他的盟友,你们对他了解多少?”
“没多少。”关俊搔了搔头。
“怎么,也有西蜀军议司不知道的?”杨修讥诮道。
“寒蝉只在曹魏那边活动,军议司犯不着揪出一个对西蜀有利的奸细。”关俊道。
“你的意思是进奏曹都是傻瓜?”杨修道,“军议司呢,从来没有对寒蝉进行过调查?”
“军议司里,大多数人认为寒蝉很可能是汉室旧臣、荆州系名士,抑或是东吴解烦营的高级细作,也有人认为寒蝉就是汉帝刘协。”关俊笑嘻嘻地道。
“刘协?”杨修想起那张饱经沧桑却又波澜不惊的面孔,“不会吧,他怎么可能以身犯险。”
“因为他太过神秘。虽然谍报部门要求潜伏的细作务必低调行事,但像寒蝉这种从来没有人见过他真面目的细作,却实在是少见得很。我们觉得,很可能是因为寒蝉的身份特殊,所以才不能跟任何人接触。”
“这个理由有些牵强。”杨修摇头。
“是的。所以坚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太多。”
“我是有些奇怪,既然没有人见过寒蝉,为什么还都听他号令,”杨修皱眉,“去相信一个素未谋面的人,不觉得太荒唐了么?”
“口碑,寒蝉的口碑很好。军议司成立太晚,只掌握了近几年寒蝉所参与或领导的活动。而你们进奏曹那里,确定了早在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寒蝉就曾参与其中。”关俊笑道,“再之后的伏后之死、潼关之战、诛灭马腾这些变故中,寒蝉做了不少事,杀了一些人,救了一些人,逐渐积累起了人望,到现在已经有了很高的威信。不过,寒蝉在曹魏那边并不怎么响亮。除了那些汉室旧臣和荆州系的人之外,其他人则很少听过这个名字。就算知道的人,恐怕也不以为然。要知道,从建安元年开始,大大小小的谋反足有十几次,却没有一次是成功的。寒蝉,在曹魏高官眼里,恐怕只是个胡乱蹦跶的跳蚤。”
“听你的意思,西蜀却似乎一直对寒蝉青睐有加?”杨修停下了手中的笔。跟寒蝉没打过什么交道,如果这个人真如关俊所说,那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能做事,做成事,不出事,多次做到这三点实属不易。
“那是自然,再弱小的朋友也是朋友。”关俊道。
“你们只不过是拥有共同的敌人,一旦曹孟德倒台,就难说了吧。”杨修又低下头去写信。
关俊咳了一声,换了个话题:“杨将军,你觉得我们能打败曹操吗?”
“叫我杨主簿。”杨修瞥了他一眼道,“虽然你们给我封了个杂号将军,可现在是在曹营。一个称呼上的不慎,搞不好要掉两颗脑袋。”
“谨遵杨主簿教诲,现在能否回答我的问题了?”关俊不以为然地道。
“上次岐山大捷,是因为王平。现在没了奸细,没有情报,西蜀要怎么打?曹胖子的兵力还是远远强于你们吧。”
“不知道。我只管营中情报传递,设计布局我是一概不知。不过,我还是对法正将军很有信心的。你看当初定军山黄老将军力战夏侯渊,谁会想到可以大胜?这兵法啊,讲究一个知己知彼。只要能揣摩透对方的习惯和心理,没有打不赢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