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寻觅中国历史(第14/18页)
吴亡后,相传西施随范蠡驾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终。《越绝书》如此记载。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秋娘诗》中有:“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指的便是范蠡。在《史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史书里,并找不到有关西施的只言片语,但却有范蠡的详尽记载。那么范蠡又是何人呢?
其实,范蠡也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物。无论从古代人的标准还是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都算是一个人中之龙。遗憾的是,他没能与那些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一样占据史书的重要地位。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人,春秋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后世尊称为“商圣”,“陶朱公”指的也是他。《越绝书》中记载的勾践小城、山阴大城,就是在范蠡的主持下建立的。他把城郭建设的得山水之利而无旱涝之忧,能攻易守而基业可据,完全无愧于后人所称之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杰作”。
范蠡曾在越国担任主持军事的将军,在齐国被人们推举为主持政务的相国,后来隐居海滨,又成为家有万金的巨富。因此,司马迁称他“三迁皆有荣名”。而他功成身退,携着西施泛舟五湖,及忠言直劝文种:“越王为人长颈鸟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寥寥数语,个人魅力横溢。
灭吴之后,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给勾践上书说:我听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大王受辱于会稽,我之所以没死,只是为了今日。现在是我该为会稽之辱死的时候了。勾践对他说:我刚要把越国分一部分给你来酬答你的功劳,你如果不服从,我就杀了你。范蠡知道是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他喟然叹息说:我从计然那里学到的本领,已经让越国富强了,我再用在我自己的家上吧。于是在一个深夜,范蠡携带金银细软、带领家属和手下,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
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你为何还不离去?”文种看到书信后,便称病不上朝。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要造反,勾践便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勾践赐死的命令也堪称经典,他给文种下令说:当年你献给我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便灭掉了强吴,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到地下我先王那里去试试那四条吧。文种便自杀了。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改姓换名,亲自率领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千万钱。范蠡的美名不胫而走,齐国上下一致称赞范蠡。齐王于是下诏,要拜范蠡为相。曾经沧海的范蠡婉辞不受,他迅速将财产分给亲戚朋友和乡里邻居,从小道离开了齐国,再次隐居埋名来到了陶,变易姓名为“陶朱公”。由于地理位置好,往来的贸易很发达,范蠡便做起了买卖,没有几年,又置下了千金的产业。《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天下人都称赞陶朱公是最会做买卖的人,拜其为文财神。
由于范蠡的出色智慧造就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的传奇,而范蠡本人也凭借自己的才能,适度掌握着进退之间的步伐。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就有些悲凄,后人曾有评论说:“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如此更显示出范蠡的迷人智慧之光。
西施与范蠡究竟有何瓜葛,一直都无从考证。《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都提到范蠡却没有提起西施,就更不用说她和范蠡的关系了。有关西施的结局众说纷纭。是被沉于水,还是跟随范蠡归隐于西湖,或者还有其他什么结局,这仍是有待探索的谜……素有浪漫之风的大诗人李白在咏西施时也不敢过分浪漫,只就她的外貌吟道:“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
截不断的三峡情
◎醉里挑灯观三峡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三峡》
三峡,自古是我国自然风光与人文风光结合得比较完美的的文化场所。余秋雨先生在国外时,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他,中国哪里最值得去?只说一个。余秋雨先生回答“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据古人类学者研究,早在距今二百多万年前,三峡地区已有人类祖先的遗迹。巫山大庙区龙骨坡发现的三峡人类化石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三峡地区是亚洲古人类起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