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提炼人性温度(第19/20页)
春秋时期,有一年冬天,晋国有个梗阳人到官府告状,梗阳大夫魏戊无法判决,便把案子上报给了相国魏献子。那个告状的梗阳人便送了一些歌女和乐器给魏献子,魏献子正打算收下来,魏戊对阎没和女宽说:“主人以不受贿赂闻名于诸侯,如果收下梗阳人的女乐,就没有比这再大的贿赂了,您二位一定要劝谏”。阎没和女宽便答应了。退朝以后,阎没和女宽等候在庭院里。开饭的时候,魏献子让他们吃饭。等到摆上饭菜,这俩人却连连叹气。饭罢,魏献子请他们坐下,说:“我听我伯父说过吃饭的时候要忘记忧愁,您二位在摆上饭菜的时候三次叹气,这是为什么?”阎没和女宽异口同声地说:“有人把酒赐给我们两个小人,昨天没有吃晚饭,刚见到饭菜时,恐怕不够吃,所以叹气。菜上了一半,我们就责备自己说:‘难道将军让我们吃饭,饭菜会不够吗?’因此再次叹气。等到饭菜上齐了,愿意把小人的肚子作为君子的内心,刚刚满足就行了。”魏献子听了,觉得阎没和女宽是用这些话来劝自己不要受贿,于是就辞谢了梗阳人的贿赂。
后来这句成语发展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来指以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不少人遇到问题,最容易犯两种错误:一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能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二是出现了问题,总喜欢猜疑,甚至只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挑剔别人,但事实往往和自己所想的正好相反。
曹操,被称为是“乱世奸雄”,幼年的时候就诬师欺父,为人诡计多端,品行十分恶劣,而且阴险凶残。在《三国演义》第四回里,曹操刺杀董卓失败,被董卓通缉,幸好被陈宫所救,得以寄宿于曹操的义伯父吕伯奢家中。吕伯奢令家人热情款待,但曹操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听见吕家磨刀的声音,便怀疑吕氏一家不怀好意,竟将吕家上下八口人全家老少全部杀死。当曹操、陈宫策马出逃,路遇吕伯奢买酒回家款待曹,陈二人时,才发现之前是误杀,但他仍挥剑将吕伯奢也杀了。陈宫说:“刚才是不知而误杀,现在却是明知而杀之,为什么?”曹操说:“吕伯奢回家发现家人被杀定会报官追来,于是我们必死。”陈宫抱着吕伯奢的尸体痛哭。曹操大言不惭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极端的小人唯我主义嘴脸暴露无遗。
为人处世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用你的心智与慧眼说话。因为世事太险恶,人心隔肚皮,如果用一种被模式化的处事方式与不同的人相处,那么你一定会遭到现实无情的嘲弄。我们固然可以笃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但溯其过程,也常有正义向邪恶退让的时候,那些缺乏个人修养,言谈粗鄙,仪态猥琐的人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有多大的能量,而是善良和正义的东西使自己缺乏足够的存活信心和底气。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说邪恶的人们能够积聚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善良的人们也同样应该如此。”君子集聚与小人合群是不同的,这正如《庄子·山木》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往淡得像清水一样(不是感情清淡),不含有任何功利之心;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得像甜酒一样,把友情建立在互相利用的基础之上。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利益。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交友之道。
据说在唐朝贞观年间,名将薛仁贵在尚未得志之前,与他的妻子同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完全依靠王茂生夫妇的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浓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