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提炼人性温度(第17/20页)

美好的事物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灾难,但最消受不住的却是小人的作为。蒙昧者可能致使明珠暗投,强蛮者可能致使玉石俱焚,而小人则鬼鬼祟祟地把一切美事变为丑闻。因此,美好的事物可以埋没于荒草黑夜间,可以展露于江湖莽汉前,却断断不能让小人染指和过眼。

——《历史的暗角》

小人,在古代亦称“鄙人”与“国人”相对。四郊之外土地为野或鄙。住在田野小邑的人,西周、春秋时称“野人”。可见,小人的本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小人”,而是指平民百姓,也就是被统治者。《尚书·无逸》中有曰:“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意思就是:一生下来就过得很舒服,不知道农业生产的艰辛,不关心民众的悲苦,只知道纵情享乐。其次是一种谦称:对平辈自称的谦词或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再其次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种贬义的、心口皆非、思想狭隘、人格鄙陋的小人。

对于小人的确切定义,真的很难统一,古今中外,莫衷一是。余秋雨先生对“小人”的研究,可以算是比较完整、深入的了,可是对于小人的定义,他同样犯了难,“小人是什么?如果说得清定义,他们也就没有那么可恶了。小人是一种很难定位和把握的存在,约略能说的只是,这个“小”,既不是指年龄,也不是指地位。小人与小人物是两码事”。

纵观中国古典文集,对小人的阐述最多的便是《论语》了。在《论语》里,“小人”共出现了24次,其中19次与“君子”同时出现。《论语》中的24处“小人”是多意的,随情境而变。其中,多数理解为无德者,用指平民的,仅只四次。(杨伯峻《论语译注》)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安也。“荡荡”,广远之意。“戚戚”,时时忧虑之意。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心胸开阔,包容万物,所以豁达开朗;小人过于关注自己,计较一时得失,所以总是怨天尤人,患得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小人心思常为物役,因其挖去太多心思琢磨他人而总是劳累心神,他们“心中总有他人”。他人的快乐,他人的烦恼,他人的言语举止,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如果真的能做到为其乐而喜,为其烦而伤,眼波不离,心心相印,那就是知己了。可惜,知己与小人却是一纸相隔,看上去好像关心莫切,但其心所到之处却让人防不胜防,为之心惊,甚于心寒。他们迫切地希望和需要黑暗,却往往又在黑暗中惴惴不安,惶惶然不知所以。其实,小人因卑而可悲,它们心中装着太多太沉重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能让其心动不已呢?无非就是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我们这些平凡的人群中,也不过是一点点小利益,为了小利益而总是心怀鬼胎,又何必呢!

人的肩膀上扛着两个袋子,一个是快乐,一个是烦恼,如果你为了填满私欲,为了让自己的虚荣心永远占上风,那你的袋子将越来越沉重,而你人生心情的天秤将无法保持平衡!于是,小人不懂何为“坦荡荡”,他们的“长戚戚”便是他们的可悲之处!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中,一个人的作用往往无足轻重,但是有一些人,他们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对中国社会有着强烈的影响。这群人便是小人,他们的代表人物便是费无忌。

这个费无忌是楚国的大夫,当时太子的少傅。公元前527年,他奉命到秦国为楚太子迎亲,在回来的路上,他看到姑娘长得非常美丽,于是就打起了坏注意,快马加鞭提前赶回楚国,劝说楚平王先娶了这位姑娘再说,太子年轻,来日方长,过后再找也不迟。楚平王被巧舌如簧的费无忌说动了心,可此事关系社稷形象,只好拜托费无忌小心从事。转眼间,这位本该成为太子夫人的秦国姑娘,便成了公爹楚平王的妃子。费无忌办妥此事,楚平王更加赏识。

但做贼心虚的费无忌却寝食不安忧心忡忡,他知道太子迟早也会成为大王的。大凡小人既有害人之心,也就以他的逻辑来推测别人。于是他对太子说这是大王的意思与己无关,并“好言安慰”,说天下美女如云,以后寻个更好的。他转过头来又对楚平王说太子内握兵权,外联诸侯,并有老师帮助,准备发动兵变。楚平王自知理亏又经不住费无忌屡屡谗言,遂下令杀死了太子的老师伍奢及其长子伍尚,并追杀逃到吴国的太子和太傅伍奢的次子伍子胥。楚国从此陷入了连年战火之中。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曾提到,“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人之恶”这个名号,费无忌可谓当之无愧,如此胆大妄为,真可谓“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