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遍落木了,我看(第5/5页)

毋庸讳言,诗歌本身也必定包含着许多不成熟的东西,有的是诗人本身的素养问题,有的是具体诗歌的技巧处理问题,有的是诗歌内涵的深浅问题。诗人与其他行当的从业者一样,会犯各种各样的生活错误和写作失误。对错误的批评是必须的,而作为一个读者,你可以无视诗歌的进步,可以不关心诗歌,远离诗歌,远离诗人,只要你保持沉默,不要无原则地散布“诗歌死亡论”,我想,诗人们对你已经是感恩戴德了。因此,对那些自以为是的读者,诗人们最大的愿望是:请你闭嘴。

还是回到孟浪的诗歌上来,事实上,孟浪也很清楚自己的探索方向,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尝试,终于修成正果:“我没有过多着迷于此类‘反诗歌’的形式游戏。后来的发展,随着我对‘空白’和‘错位’的运用越来越娴熟,下述的状况便愈演愈烈:我的诗作很容易让读者处于持续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的被挑战的境遇。我无意开罪读者,但我绝难放弃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律令’,所以长期以来我安之若素。”(《没有妥协的余地》)

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自己读不懂的诗歌时,能否平心静气一些,也想想自己是否存在着理解能力上的不足?

2003年1月7日,我神差鬼使地进入了一个叫“上海热线”的网站,又神差鬼使地看到该网站首页的一则新闻,说上海著名诗人某某要在上海书城签名售书。文章中关于某某的介绍让我大吃一惊:素有“悲情诗人”之称、号称“当代徐志摩”!我习诗十年,竟然从未听说过这样一个人物,真是孤陋寡闻。赶紧找上海诗友询问,上海诗友也茫然。到网上查询,才从有限的几条信息中得知“当代徐志摩”是开饭馆的商人,“身家上千万……事业如日中天,但工作之余不忘辛勤笔耕”。

商人写诗,避开质量不谈,有这份爱好实属难得。只是想起“当代徐志摩”这顶高帽,想起孟浪、宋琳等实力诗人在那段时间的沉默或淡出,我还是忍不住内心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