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和文学之间(第9/10页)
学生8: 最后“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里去了,并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
(我:全被他们说了,一点也没给我留下。)
老师: 大家找得很准确,那么请大家再想一想,这些不合情理的、荒诞的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9: 这些情节幽默可笑,能够增加文章的喜剧色彩。
学生10: 这些情节显得非常有意思,能够吸引读者阅读。
(我:可以胡思乱想。)
……
老师: 同学们的见解都很有道理。这些荒诞性情节是通过少年的眼睛来呈现的,它所反映的是“我”初次进入的成人世界的残酷和难以理解,这就体现了少年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对立与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老师: 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主人公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学生11: 走了一天的路后,“我”非常希望能够找到“旅店”,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也没有能够搭到车,心里非常失望。接着突然看到了一辆停着的汽车。“我”向“司机”提出搭车的要求,出乎意料地被“司机”拒绝了,就在“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搭上车的时候,“司机”对我的态度突然转变了,变得非常热情和友好,两个人相处得很融洽,于是我就希望汽车一直就这么奔驰下去。但接下来又有更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汽车在路上抛锚后有一大群人来抢苹果,而且后来“司机”竟然也加入到抢劫者中去了,还抢走了“我”的背包,“我”被打倒在地,虽然很愤怒但是却无可奈何。
(我:这次给我留下了一点,遍体鳞伤的“我”躺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想起刚出门时的快乐情景。)
老师: 对于情绪的变化找得很准确,把这些情节总结起来就是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失所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这么一个捉摸不定的变化过程。
老师: 那么“我”的情绪发生这种捉摸不定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12: 因为“我”遇到的都是一些令人捉摸不定的事和人,所以“我”的情绪受其影响也变得捉摸不定了。
(我:说得好。)
老师: 归纳得非常准确。“我”的情绪的变化就是来自客观世界的不可捉摸,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差甚远。
老师: 下面我们来把小说做个小结。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十八岁孩子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和恐惧。它提醒读者,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同时也会有诸多收获。
看到了吧,在卢萍老师的课上,我没有什么表现机会。在这个课堂实录里,似乎不存在读得懂和读不懂的问题,当然我不会因此认为高中学生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没有问题了,我只会把这个课堂实录作为个案,我没有忘记前些年广东高考让不少学生丢分的事,温立三那句“就是要让他们读不懂”的话还在我耳边响着呢。
语文和文学之间,简单地说就是经验阅读和非经验阅读之间,当然在文学的阅读里也充满了经验阅读和非经验阅读,读者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在语文的阅读里就会见怪而怪。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史是经验不断更新的历史,语文史则是经验不断发展的历史。通俗的说法是文学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取得胜利之后,语文下山来摘桃子了,所以说文学前进的时候,语文也在前进,不同的是一个在前方前进,一个在后方前进。
我想在这里简要谈一谈文学传统和文学先锋性的问题,有人将这两者对立起来讨论,这是错误的,传统不是固定的,是开放的;不是已经完成的,是未完成的,是永远有待于完成的,当传统开始自我革新的时候,就是先锋性出现的时候,所以先锋性只是传统自我革新时的一系列困难活动。由于先锋性常以捣乱的面目出现,在当时很容易被认为是传统的敌人,其实它就是传统自己的行为,是传统自我不满时必然出现的革新行为。同样的道理,非经验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就是说非经验的起飞,是因为有经验这个跑道,而且跑道越长,起飞越可靠。有句老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叶兆言对此有很好的解释,他说你要先读过十年书,才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没读十年书的话,听君百席话也没用。这个读了十年的书就是经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顿悟就是非经验的突然闪现。
文学史告诉我们,很多曾经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作品,很多年之后一个个被归入传统文学之中,有些成为经典,有些进入了语文。我很高兴《十八岁出门远行》在发表二十多年之后被语文作为桃子摘走,但是我怀疑这只放进语文篮子的桃子可能还没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