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和文学之间(第8/10页)

2.从关键句切入。类似“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说中出现了五次,结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和它们遥相呼应,这句话为什么不断出现?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3.从情节切入。这篇小说中有哪些荒诞的情节?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从情绪切入。主人公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情绪的不断变化,构成了小说的一条线索。情绪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回答该问题,牵引情节,体味主旨。

我读完这四个切入点后有两个感受:第一个是全有了,被杨小波一网打尽;第二个是这有点像作家写小说前的提纲。虽然我写《十八岁出门远行》时没有提纲,也没有构思,但我愿意把杨小波的“切入点”视为事后的写作提纲,可以让我以三十年后的重新阅读来呼应三十年前的写作。

渤海大学附中卢萍老师的课堂实录在我看来也是呼应,可以和唐小兵在复旦大学的文本漫游遥相呼应,就是阅读和解析的呼应,前者是一堂阅读课,后者是一堂解析课。我在读完卢萍的阅读课之后很想坐到这个课堂上,我想象有一个学生请假没来上课,我可以坐在他的位置上,或者我是一个插班生坐在那里,我会遵守课堂纪律,老师提问时我不会举手,同学们回答后我会在心里回答,他们听不到。我们来尝试一下,我把课堂实录的主要内容贴在下面,请大家关注卢萍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我只是一个插科打诨者,而且我把自己关进括号里。

老师: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回答下面问题。小说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涉及了哪些人物?

学生1: 写“我”第一次出门远行的遭遇。人物有“我”、“司机”、“一些农民”和“孩子”等。

(我:没想到自己的小说这么简单。)

老师: 概括得很恰当。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十八岁孩子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一些奇怪的生活片段。主要写“我”、“司机”和“抢劫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老师: 从整篇小说来看,小说中的“我”一直在寻找什么?

学生 (共同回答):旅店。

(我:旅店。)

老师: 那么寻找的过程及结果怎样呢?

学生2: “我”第一次出门远行很兴奋,当黄昏来临的时候“我”感到需要找“旅店”投宿,可是没有人知道哪里有“旅店”,于是“我”只好顺着路走希望能够找到。后来“我”搭上了汽车,就没再想找“旅店”了。不久汽车又抛锚了,一群人来抢劫,“我”被抢去了背包,还被打得遍体鳞伤,但是却找到了旅店,就是那辆“汽车”。

(我:汽车。)

老师: 寻找“旅店”的过程确实就是这样,下面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我”第一次出远门,需要“旅店”,但没有人告诉“我”前面是否有“旅店”。在黄昏来临时,“我”感到了自己无所依靠,于是“我”拼命地到处寻找“旅店”。后来虽然没有找到“旅店”,但“我”搭上了车,暂时的舒服让“我”满足。接着汽车不幸抛锚了。为了维护正义,“我”付出了遍体鳞伤、无限痛苦的代价。结果“我”最终找到了“旅店”,被抢劫的伤痕累累的“汽车”。

老师: 小说以“找旅店”贯穿始终,那么“旅店”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学生3: “旅店”是给人以安全感和能给人提供保护的地方。

(我:旅店是可以睡觉的地方。)

老师: “旅店”在这里是一种抽象的体现。它是一处暂时或长久的寄托地,是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这个“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我心底的一点希望,一分力量,也就是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这也是这篇小说的文眼所在。

老师: 联系情节回答,在找“旅店”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

学生4: “司机”对“我”搭车态度的突然转变是一处,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正开着时去车厢取苹果。

学生5: 当“我”问“司机”去哪里时,他说“开过去看吧”,“我”旅行没有目的地,“司机”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车跑着就行。

学生6: 汽车在路上抛锚时,“司机”竟然一点也不着急,而是在路上“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

学生7: 当有人来抢车上的苹果时,“司机”竟然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