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番 瓶长 玫瑰十字侦探的郁愤(第10/62页)

中禅寺朝夫人努了努下巴,说:

“这家伙不懂古董,但很喜欢陶器。若放着不管,搞不好会自己烧起陶器来呢。”

“哎呀,你也知道呀。”夫人满不在乎地看古书商说,“我正想开始学陶艺呢。”

“你要玩陶艺是不打紧,但可别沉迷过头,说要把店拆了盖土窑啊。我实在不认为你烧得出能卖的碗。”

“要是能烧出像那个香炉一样的作品,收入会比现在更好哟。”

“请、请等一下,这么说的话……这是……”

“这是不折不扣的青瓷,但不是古青瓷,是现代生产的青瓷。若是将它弄得古色古香一些,收进看似古老的箱子,在箱上随便写些来历……就成了赝品。”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总算明白了。

“青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特征。当然,制作粗劣的不值一提,重点在于是在哪里、何时生产的。因为这是现今依然流传的技法,新作品要多少有多少。鉴定的关键在于当时流行的样式,以及用土及色泽。不过样式可以模仿,要重现过去的色泽似乎也相当容易。所以就算作者没有制作赝品的意图,但类似的东西到处都有。因为技法本身并没有改变,只要条件偶然相同,就可以烧出一样的东西来。至于箱子、袋子、来历书等,只要有人伪造,就可以简单地弄出赝品来了。”

“原来如此。”

“但是,这次的情况不能用这一招。因为对方是外国人,还是只能以物品决胜负。这么一来,就算外表瞒骗得过去,也无法连胎土都唬过去,而且对方如果是真的想要砧青瓷,或许就棘手了。”

“很麻烦吗?”

“这个嘛……”古书商沉吟,“砧青瓷是日本的称呼,只是日本人这么命名而已。现在好像没有那么严密的区分,不过原本砧青瓷指的是南宋时代,浙江龙泉窑烧出来的瓷器。”

今川也说了一样的话。

“同一座龙泉窑烧出来的,元代的叫做天龙寺青瓷,到了更晚的明代,则称做七官青瓷。每一种色泽都有微妙的不同,瓷器本身也不一样。天龙寺青瓷比较多大尺寸瓷器,七官青瓷则多是精致小巧。砧青瓷好像有许多是模仿殷周时代的青铜器和玉器形状的产品。所以实际上比起是否为龙泉窑所出产的瓷器,或出产的年代,好像也更为简略地依样式和色调来区分。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些称呼和区分,都是只有我国才通用的名称和区分。”

“在国外不通用吗?”

“与其说不通用,不如说对方应该并不是以称呼来区分,应该是类似‘我要南宋时代的龙泉窑烧出来的瓮’这样指定时代和窑址的要求吧。”

“哦……”

“换句话说……不管再怎么好的青瓷,除了符合指定条件的东西以外,全都不行。我不晓得对方提出了什么样的条件,不过符合对方条件的瓷器,在我国是被称为砧青瓷的瓷器——就是这么回事。如此一来,就等于对方要求交出真正的砧青瓷。”

原来如此……这的确是桩难题。

说起来,那个时代,叫什么的中国窑,真的有烧什么瓮吗?真的有砧青瓷的瓮这种东西吗?

我这么问,中禅寺再次摩挲下巴,悠哉地说:

“瓮……瓮啊……”

榎木津说不是壶,而是瓮。

“瓮……跟壶不一样吗?”

“一样啊。”中禅寺说。

“一样吗?”

“若是不要勉强地加以区分,它们是一样的东西。所谓kame,简而言之就是以土制成的液体容器。开始有瓮这个称呼,是中世以后的事,这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土器。古时候有斋瓮(yuka)、瓮(mika)、罐(hotogi)等各种称呼,这个瓮(mika),可以说是kame的原型,是酿酒等时候使用的器物。它像这样,口是略窄的。”

中禅寺以双手比画形状。

“只是现在,连口开在上方的陶瓷器……还有呈倒过来的吊钟状的陶瓷器,像弥生土器等,都称为kame,不过用来盛装、贮藏,或是炊煮用的器物,原来并不是kame,所以我想这种东西可以另外称为深钵之类的。所以kame呢……其实该说是瓶。用来酿酒贮存的大容器是瓶,盛酒供人喝的小容器则是瓶子。”

也就是像小酒瓶那样的东西吧。

“至于壶的话,从字义上来看,它的形状是顶着盖子的圆形容器。是指用来贮藏或是搬运用的容器。从形态来看,壶是口先窄缩起来,然后再一次往外开展……也就是有个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