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空海说怪力乱神(第6/13页)

“嗯,嗯。”

出声赞叹的,不仅逸势。连葛野麻吕也连连叫好。

名家空海所留下的所有文章中,这篇请愿书特别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才华横溢的词藻里,论旨明确、格调高超。仿佛用耳朵就可以从文章里听到空海书写此文时的呼吸。

当空海所写的请愿书送达后,竟有如作梦般,一切的事情开始顺利起来了。

空海这篇文章,让福州官员刮目相看,也导致一行人所受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

“你好像施了什么法术一样。”

在运河船上,逸势对空海如此说。

总是逸势在开口说话,空海几乎都是默然点头。

“在看什么呢?”逸势问。

“运河。”空海简短回答。

“看来很有趣吗?”

“有趣。”

“如何有趣呢?”

“雄伟。”

“雄伟?”

“原来如此。人的力量竟可以至此。”空海的声音充满感慨。

“指这水路吗?”

“是的。”

眼前这巨大的人工运河,空海和逸势都是第一次见到。这运河建造于隋炀帝时代。

数百万的农民,被迫挖掘水路,连接黄河和长江那令人咋舌的距离。

运河竣工后,炀帝命人在扬州和洛阳之间行驶龙船,几度在船内酒池肉林,豪宴取乐。有人说,隋朝就是因此灭亡的。

在运河上,空海千思万想,随着脑海浮现的思索,而不断赞叹、感喟着。

话再说回到洛阳街头吧。

“大唐真是不错!”

逸势漫步在杂沓的洛阳街上,走着走着,逐渐发出如此赞赏。

哦——

每当自己曾在书本上读到的街道及情景出现在眼前时,逸势就会忍不住低声呢喃——在什么什么书上所记载的,不就是这个吗?

逸势具备不少这类让人大为惊叹的知识。然而,不知是否因为儒生的缘故?逸势的知识和兴趣,稍稍有些偏颇。

逸势对于事实或现实的现象和知识,比对哲学性的思考更具兴趣。

原本,儒家就是——“不语怪力乱神”。

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不谈论UFO、幽灵等超能力之类的事物。

这是比空海更早千年之前、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所说的话,可见中国这国家有多深奥。

逸势曾为试探空海的知识,问他《淮南子》记载的这个那个,难不成就是这回事吧!

对于这些问题,空海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来了。

“难道没有你不知道的事情吗?”

逸势从和空海的谈话发觉,不仅唐书,好像连情色类的杂书,空海也都读过。

偶而,一碰到空海不知道的事情,逸势就会欣喜地说道。

“安心了。原来空海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啊。”

逸势早已察觉,连自己最拿手的儒学,这出家人也具有比自己更深奥的知识。

空海原本和逸势一样,是名儒生。

十八岁时,进入大学学习儒学。从十五岁跟随叔父阿刀大足算起,到入大学当了二年儒生的时间里,以空海的天纵之才,早已把儒家的精髓尽数吸收。

空海二十出头时,就与儒学诀别。

当时还名为“真鱼”的空海,以二十四岁的弱冠之年,写下了《三教指归》全三卷。

《三教指归》采用戏曲的叙述手法,比较儒家、道教、佛教三家的学说思想,文体则是六朝风尚的华丽骈文。

这是日本最早的比较思想小说。

在《三教指归》中,真鱼——年轻时的空海,将佛教置于比儒家、道教更高的地位。

换言之,这是他和儒家诀别之书。

在这本著作中,空海巧妙地从《文选》、《礼记》等诸多汉籍中引经据典。此时的空海,可以说,已精深钻研过汉籍了。

然而,空海何以舍弃儒家呢?

理由非常明确。

就思想性、现实性、感情性、肉体性来说,答案不一,不过,追根究柢,真正的理由应该汇集在这句话中:“儒家无法解答宇宙和生命的问题。”

这应该就是空海舍弃儒教的原因吧。

所谓儒教,说到底,不过是凡夫俗子为人处世之道罢了。学习此道,或许可以获得俗世高官厚禄,但终归只是如此而已。

儒教和道教当然是有所差异的,但即便是道教,在“无法解答宇宙和生命”这一问题上,也和儒教一样。

不过,信步于洛阳街头的逸势,自是无法知晓空海的《三教指归》。对于这个唐语如唐人般流利、学识渊博、与自己同龄的男人的才能,他只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不知不觉,二人走进了南市一隅,也就是市场。

文武百市栉比鳞次,有人直接把肉摊和菜摊摆在路上,有人卖丝绸,也有卖活生生的鸡、马、牛的。

“好热闹啊。”空海喃喃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