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第3/4页)

1917年,几名华工因为内急使用了英国人的厕所,被捆起来残酷殴打,最终引发了华工的一场暴动。

在法国一家火药厂里工作的华工

有些之前连飞机都没看到过的华工,在天天遭遇轰炸之后,精神失常了。而也有一些华工,因为不想参加自杀性的任务(排雷),最终选择在营地里挖一个坑,躺在坑中自杀——他们相信,这样可以留一个全尸,让灵魂飘回故乡。

1919年,英国议会会议备忘录上有这样一句话:“华工比其他有色种族的劳工担当了更大的风险,但是他们甚至连几块小小的军功章也未能得到。”

7

战争,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谁也没想到,等到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华工竟然会成为法国女性眼中的“香饽饽”。

1918年7月,“一战”已经临近尾声。有一天,一位法国姑娘跑进当地华工服务中心,她的诉求只有一个:请人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给她保媒,因为她要嫁给华工中的一个“杨先生”。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当时就在那里服务,他接待了那个姑娘。出于好意,蒋先生提醒法国姑娘还是谨慎考虑,因为两国生活习惯相差很大。

但那个法国姑娘非常坚持。她的理由是,如果失去这次机会,她可能就会嫁给一个莫名其妙的法国男人——挣一点钱就喝酒,喝醉了就回家打老婆。而她和“杨”已经接触一年多了,从没发现他喝酒,而且有很多法国男人没有的优点。

这位“杨先生”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当时的法国,青壮年男性大多被征召入伍,劳动力奇缺,所以很多女性不得不进入工厂,顶替男子的岗位。这样就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华工。

这些华工,都是从中国挑选过来的18~40岁、身强力壮的劳工,吃苦耐劳,悟性又高。而不少法国女性也发现,华工会把每月工资中的大部分节省下来,按时寄回家,剩下的生活费也花得非常节省。这种顾家和自制的性格,让她们对华工渐生好感。

1917年,法国勒阿弗尔甚至还发生了当地人的聚众抗议,他们抱怨:“如果法军继续伤亡的话,法国就没有男人了。因此,我们继续打仗还有什么意义?最终结果只会使中国人、阿拉伯人和西班牙人,娶走我们的妻子和女儿,并且迟早瓜分我们在前线为之献身的法国领土。”

当时很多法国工厂里,除了华工,就是妇女

而法国内务总长鲍慕司甚至在媒体上发布通告说:“华工多数是家境贫寒的苦力……我们法国的妇女,为什么不嫁给那些凯旋的法国士兵,而偏偏打算与黄皮肤的苦力联姻呢?希望广大法国女子迅速觉醒。”

法国的法律还规定:本国女子若嫁与外国男性,则自动失去法国国籍。

但针对这一点,素有“民国第一外交家”之称的顾维钧也发表了声明:中国政府可以代负相关责任。江苏籍的华工张长松和他的法国妻子露易丝,后来就是在中国驻法大使馆完成了结婚登记手续。

8

当然,大部分劳工还是回家了。

据统计,大约有3000名华工因与法国妇女结婚,或者得到了新的雇用合同,最终留在了法国——他们也成了中法关系史上第一批移民法国的中国人。

从1918年11月1日开始,到1921年结束,大概有11万左右的华工最后回到了中国。除去留在英国和法国的华工,大约有2万名华工渺无音讯,埋骨他乡。其中,留下名字的,只有1874个。

1925年,当时的旅法华工总会写信给法国政府,希望能开辟一个纪念华工的特别墓地,但遭到了拒绝。

直到1988年,在纪念“一战”胜利70周年之际,法国政府才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文献,让这段历史大白于天下。

1998年11月2日下午,在巴黎13区唐人街区的布迪古公园内,举行了一个庄严隆重的仪式——法国政府为“一战”中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华工竖立纪念碑暨揭幕仪式。

法国北部索姆省华工墓地

纪念碑碑文由法国和中国两国文字刻着:

A LA MEMOIRE DES TRAVAILLEURS ET COMBATTANTS CHINOIS MORTS POUR LA FRANCE PENDANT LA GRANDE GUERRE 1914—1918

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

所有的墓碑,都朝向东方。

馒头说

1919年6月27日,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正式签字的前一天。

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陆征祥收到了一个奇怪的包裹。他打开包裹一看,里面是一把手枪,还有一张字条:“苟签名承诺日本之要求,请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