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第4/4页)
寄出这个包裹的,就是当时留在法国的华工,山东省莱芜县牛泉镇上裕村农民毕粹德,编号97237。
这无疑是让人感慨的一个故事。
当初北洋政府派出14万华工,为的就是能以“战胜国”的身份,在战后向德国讨回山东。但是,众所周知,“一战”结束后,列强并没有把中国视为“战胜国”,而是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了日本。
他们的理由是:中国是“宣而不战”。
这句话,真心对不起在异国他乡同样抛头颅洒热血的14万华工。
有人说,华工也是为了挣工钱去的。没错,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动力,但这些华工到了欧洲战场,付出了绝对对得起那份薪水的劳动,乃至生命。他们并没有辱没中国人的形象,正相反,他们让世界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和聪慧。
在那个风雨飘摇,“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你还需要他们做到什么呢?
千言万语,不如鲁迅的那句话:
“欧战时候的参战,我们不是常常自负的么?但可曾用《论语》感化过德国兵,用《易经》咒翻了潜水艇呢?儒者们引为劳绩的,倒是那大抵目不识丁的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