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希腊人(第10/13页)

与此同时,罗马人的注意力则十二分地投入掌控日益扩大的领土上:他们会训练足够的外籍步兵和骑兵连队,以保卫外围省份;他们会巡查沟通西班牙和保加利亚的交通要道;他们通常要花费很大精力来维持数百个不同部落和民族间的和平。

但是,荣誉桂冠毕竟还是要给予无愧于这个称号的人。

对立的宗教派别

罗马人通过精心的工作,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治体系,这个体系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日,这可真是件了不起的贡献。只要缴纳必要的赋税,表面上尊重罗马统治者制订的为数不多的行为准则,称臣的部落就可以享受到广泛的自由。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相信某事或不相信某事,可以信仰一个神灵,也可以信仰十几个神灵,甚至崇拜整个庙宇中的全部神灵,怎么做都没有关系。但是,不管选择信仰什么,在这个包罗世界的大帝国里,混居着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必须牢记:“罗马和平”的成功实现,有赖于公正地实践“待人宽则人亦待己宽”的原则。

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得干涉他人或自己大门内的陌生人的事情,即使偶然认为自己信仰的神灵遭到了亵渎,也不要找官府来出气。正如台比留大帝在一次值得纪念的场合上所指出的:“如果哪位神灵认为他们感到不满,他们肯定会照顾自己的。”

有了这样一句安慰人心的话,法庭就可以对类似的一切案子不予受理,并要求人们不要把涉及个人见解的问题带进法庭。

如果说一群卡帕迪西亚的商人决定在哥罗西人的地盘定居时,他们就有权继续信仰自己的神灵,并在哥罗西镇子里建立起自己的神庙;那么,如果哥罗西人为了类似原因搬到卡帕迪西亚人的地盘落户时,也必须拥有同样的权利并获得同等的信仰自由。

人们时常争辩说,罗马人之所以能够摆出至高无上的宽容姿态,乃由于他们对哥罗西人、卡帕迪西亚人以及其他所有居住在拉丁姆外围的蛮族都持同等程度的轻蔑态度。这话可能是正确的,我对此不敢确定。但是,在500多年间,在形式上几乎是彻底的宗教宽容一直盛行于文明和半文明的欧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而且罗马人创建了一种治国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从而获取巨大的实际成果。这也毕竟是事实。

在很多人眼中,太平盛世已经到来,这种相互容忍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但世上没有永存的东西,至少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帝国是不能永存的。

罗马征服了世界,但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罗马帝国年轻战士的白骨,散落在数以千计的战场上。

在差不多5个世纪中,社会上众多聪颖的市民都把智慧和生命浪费在管理从爱尔兰海到黑海的殖民帝国这个庞大的工作上。

恶果终于显现了。

以一城为邦统治全世界,这个难以实现的重任在人力和脑力上把罗马拖得筋疲力尽了。

随后,又发生了一桩可怕的事——整个民族对生活逐渐厌恶,失去了生存的热情。

他们已经占有了所有的城乡住房,拥有了他们希望使用的全部游艇和驿车。他们还发现自己拥有了全世界的奴隶。他们尝遍一切美酒,踏遍绿水青山,玩遍从巴塞罗那到底比斯的所有女人。他们的藏书馆里收藏着所有的文字书籍。他们家的墙上悬挂着最好的绘画。他们吃饭的时候,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乐师为他们演奏。他们在童年时代曾由最出色的教授和教育家为他们授课,使他们学会了应知的一切。结果,所有的美味佳肴都失去了味道,所有的书籍都变得乏味,所有的女人都索然无味,甚至连生活本身也成为一种负担,很多人巴不得获取一个体面的机会让自己丧生。只留下了一种安慰!对未知和不可见世界的遐想。

然而,旧的神灵已经死去多年了,有头脑的罗马人是不会看重那些在幼儿园里教唱的愚蠢歌曲里对朱庇特和密涅瓦(26)的赞颂的。

当时已经出现享乐主义学派、斯多葛学派和犬儒学派的哲学体系,均宣扬仁爱、克己和无私的美德,宣扬一生要有益于他人。但是,这些言论显得太空洞了。芝诺、伊壁鸠鲁、爱克比泰德和普卢塔克的书本在街头书店里比比皆是,书里面讲的倒是头头是道。

不过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纯理性的教义缺乏罗马人所需要的营养成分。罗马人开始追求一种可以作为精神食粮的“情感”。

于是,纯哲学色彩的“宗教”(如果我们把宗教思想和追求有益及高尚生活的愿望联系起来,这确是一种哲学色彩的宗教)只能取悦于极少数人,这些人几乎都属于上层人士,早已经饱享能干的希腊教师对其个别授课的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