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希腊人(第9/13页)

亚里士多德

我指的当然是亚里士多德,一个来自斯塔吉拉的神童。他在那个时代就已经通晓了许多尚不为人知的知识,为人们的知识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宝藏。他的著作成为智慧的温泉,在他以后,亚欧两洲约50代人都无需绞尽脑汁,便可以从中汲取丰盛的精神食粮。

在18岁那年,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马其顿的家乡,前往雅典,在大学里聆听柏拉图的讲课。毕业后,他在许多地方讲学授课,直到公元前336年返回雅典,在阿波罗神庙附近的一座花园里开办了自己的学堂。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授课学园,它很快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奇怪的是,雅典人并不愿意在自己的城堡里增建一些学园。该城邦渐渐丧失了传统的商业上的重要地位。精力旺盛的市民都移迁到亚历山大港、马赛以及南方和西方的其他城市。剩下没有出走的都是些穷人或懒惰成性的人。他们是老一辈自由民中最墨守成规的不良残余。这些人曾经为苦难深重的共和国增过辉添过彩,也导致了它的毁灭。他们对柏拉图学园里发生的一切没有什么好感。在柏拉图去世的十多年以后,其最著名的门生——亚里士多德竟然重返故土,继续讲授那些仍然不为大众普遍接受的关于世界起源和神灵有限能力的教义。对此,老守旧派的人便摇起头来,并低声咒骂这个人把他们的城邦变成了自由思想和不拘信仰的场所。

如果那些守旧派不假思索地行事,就会把亚里士多德赶出国境。但是他们明智地并没有采取行动。因为这位身健体壮、眼睛近视的绅士以饱读群书和讲究的衣着闻名,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非雇佣几个流氓打手就能随意赶出城邦的无名小辈。他是马其顿宫廷御医的儿子,和皇子们一起长大。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刚一结束学业,就被任命为皇储的家庭教师。整整8年的时间,他每日均陪伴在年轻的亚历山大左右。就这样,他赢得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君主的友谊和庇护。在亚历山大去印度前线期间,掌管希腊各行省政务的摄政王对他关怀备至,生怕有灾难降临到这位皇帝挚友的身上。

然而,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一传到雅典,亚里士多德的生命便陷入危险。他想起了苏格拉底的遭遇,不愿意像他那样舍生取义。他像柏拉图一样,谨慎地避免把哲学和现实政治混为一谈。但是,他对政府民主形式的厌恶和对平民掌权缺乏信心是众所周知的。当雅典人爆发出冲天怒火,把马其顿的守卫部队驱逐时,亚里士多德便驶过埃维亚海峡,来到卡尔希斯寄宿,并在那里离开人世。几个月后,马其顿人重新攻克了雅典并惩治了叛民。

由于时间久远,现在要想弄清楚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不忠诚的真凭实据,谈何容易!不过按照一般情况,在那样一个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发表演说的国度里,他的活动必然与政治纠缠在一起。亚里士多德不得人心,与其说是因为散布了会使雅典遭受宙斯严厉惩罚的骇人听闻的新异端邪说,倒不如说是由于他对偏见很深的少数几个地方实力派人士采取了不屑态度。

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

各自为政的小城邦共和国气数已经到了末日。

不久之后,古罗马人继承了亚历山大在欧洲的遗产,希腊从此变成其众多行省中的一个。

一切争吵到此结束,因为罗马人在许多事情上甚至比黄金时代的希腊人还要更加宽容。他们允许臣民自由思考,只要人们不对政治上的某些通变的原则提出质疑,因为罗马政权之所以从史前时期就能保持平稳、安定和繁荣,全部依赖这些原则。

和西塞罗同一代的人所具有的思想同伯里克利的追随者们视为神灵的理想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别。希腊思想体系的老一代领袖人物把其宽容精神基于某些明确的结论上,这些结论是他们经过几百年认真实践和思索总结出来的。而罗马人却认为他们用不着从事这方面的探讨。他们不仅漠视理论问题,还把这种冷淡的态度引以为豪。他们的兴趣点在实用的东西上,他们注重行动,对高谈阔论深恶痛绝。

倘若异国人愿意在下午坐在一株老树下,讨论政府理论方面的问题或是月亮对海潮的影响,罗马人是欢迎的。

但是,如果异国人的知识能付诸实践,那便会受到罗马人的重视。至于哲学说教,连同唱歌、跳舞、烹饪、雕塑和科学一类的东西,最好还是留给希腊人或其他外国佬去做,大慈大悲的朱庇特创造出的族类,正是为了让其摆弄这些真正的罗马人不屑一顾的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