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禄秩的伸展与“吏”群体之上升(第8/9页)
(14)据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198页。
(15)许慎:《说文解字》卷九上,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87页。
(16)王慎行:《古文字与殷周文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以下。
(17)王玉哲先生说:“我们认为‘卿士’的性质属于后来的爵位,某贵族有这种爵位品级,才有权做某种官吏。”见其《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98页。
(18)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199页。
(19)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07页。
(20)列国似乎也有“卿士”之称。《左传》哀公十六年:“楚王与二卿士皆五百人当之。”“二卿士”指楚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是执政大臣;又《史记》卷三五《管蔡世家》:“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
(21)参看顾栋高:《春秋列国官制表》,见《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册第1033页以下;又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页以下。
(22)如鲁国以“三卿”任三官。《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叔孙氏)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勋。”可见季孙氏为司徒,叔孙氏为司马,孟孙氏司空。三家卿大夫各领一司。《左传》襄公二年:“子罕当国,子驷为政,子国为司马”;又二十六年:“叔向曰:郑七穆,罕氏其后亡者也,子展俭而壹。”“七穆”中的子良、子罕、子驷、子西、子展、子皮、子产等都曾当政。(“七穆”,可参骆宾基《郑之“七穆”考》,《文献》第21辑,第40页以下。)又《左传》哀公二十六年:“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筏为司城,乐朱鉏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六卿分属戴氏的乐、皇两族,及文公后裔灵族。
(23)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第1册第109页;又《饮冰室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册第178页。
(24)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4页;1998年版,第252页。
(25)王宇信、杨升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刚主编)第2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99页。
(26)《说苑·复恩》:“齐王患之,使人召淳于髡……赐之千金,革车百乘,立为上卿。”《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齐威王使淳于髡为“诸侯主客”。
(27)《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王登为中牟令,上言于襄主曰:‘中牟有士曰中章、胥己者,其身甚修,其学甚博,君何不举之?’主曰:‘子见之,我将为中大夫。’……王登一日而见二中大夫,予之田宅……”秦及汉初都有中大夫令,其制看来是上承三晋的。还可参看下编第四章第四节。
(28)劳榦:《秦汉九卿考》,《劳榦学术论文集》甲编,上册第865页。
(29)《说文解字》卷十上,第208页。
(30)《汉书》卷五二《韩安国传》:“以尉士大夫心。”颜师古曰:“古尉安之字正如此,其后流俗乃加心耳。”
(31)《左传》成公十八年(前574年):“使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卿无共御,立军尉以摄之。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佐之;魏绛为司马,张老为候奄。铎遏寇为上军尉,籍偃为之司马,使训卒乘,亲以听命。”
(32)参看董说《七国考》卷一,缪文远《七国考订补》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卷一《职官考》,巴蜀书社1998年版。
(33)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6页。
(34)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上册第73页。
(35)陈直:《读金日札》,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邦尉印”条。
(36)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卷一《职官考》,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8页。
(37)安作璋说:“战国时的御史属于末僚这话也是不错的,他们不过是国君身边记事和掌文书的人,甚至是受大臣召唤的人,……可见在王左右的御史还管接受文书,地位不会很高。”《秦汉官制史稿》,上册第48页。
(38)杨宽:《西周史》,第338页以下。
(39)李玉福:《秦汉制度史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103页。作为家臣的相室,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相室谏曰”,《战国策·秦策三》中的“其相室曰”。称相室而实指相邦之例,如《管子·地图》:“论功劳,行赏罚,不敢蔽贤有私行,用货财供给军之求索,使百吏肃敬,不敢解怠行邪,以待君之令,相室之任也”;《韩非子·孤愤》:“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而相室剖符”;同书《内储说下》:“国君好内则太子危,好外则相室危。”均见李书所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