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观察(第25/26页)
第二天,北军军舰圣亚辛托号(San Jacinto)拦截了特伦特号,逮捕了南方使节,并将其带往波士顿拘禁。消息传到英国,伦敦为之群情激愤,议员和将军们纷纷要求政府向美国施加压力:一是必须立即释放南方使节,二是必须向英国政府道歉和赔偿,否则,将对美国宣战。此时,英国政府掌舵者正是激进的扩张主义者巴麦尊勋爵(Henry John Temple Palmerston),同时期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他的“杰作”之一。
英国立即进行了战争准备,一支满载8000人的庞大舰队进驻加拿大,同时对美国实行严格的军事禁运,硝石、火药和其他所有军用品都在禁运之列。
英美之间的局势骤然紧张起来,而在远东,美国并无任何军事力量,因此将希望寄托于华尔身上。
华尔自然是一诺无言。美国人进行了精心的布置,一旦英美战争爆发,在中国和日本的美国人,将在华尔的统一指挥下,以洋枪队为主要武装力量,向上海、长崎等地的英国舰队发动袭击。
华尔的洋枪队,因为有中国政府的强大支持,无论在粮饷弹药还是人员补充方面,都尽得主场优势,令英国人相当忌惮。当时的上海,不仅笼罩在太平军战争的恐惧中,还时刻担心英美在这个东方大都会大打出手。
英美的史料对这一冲突有相当详细的记载,而在中国的史料里却很难找到其痕迹。以吴煦、杨坊与华尔关系之密切,应当不可能不知道华尔暗中计划对英作战,或许,大清国面对这英、美这两个谁都惹不起的主儿,明智地保持了“中立”。何况,英国人伙同法国人在华北大打出手,把咸丰皇帝逼出了京城,有美国牛仔能出面教训下傲慢的英国人,也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但是,面对英国的挑衅,林肯总统选择了退让。他顶住了巨大压力,命令美国驻英大使亚当斯向英国政府道歉,表示“圣亚辛托号”是自行其是,并没有得到政府训令。同时,他下令无条件释放了两位南方使节,完全满足了英国人的要求。
一场足以改变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危机,被林肯总统的柔软身段化解。远在中国的华尔也松了一口气,他的洋枪队终于避免了挑战英国远东舰队的艰难一战。
1862年9月,华尔在浙江慈溪阵亡后,美国驻中国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专程向林肯总统作了报告。报告中,蒲安臣还向林肯转交了一笔巨额捐款:华尔这位大清国的“洋家将”在弥留之际,请求公使向林肯总统转交1万两白银,供讨伐叛逆的南军之用。
这应该是美国政府在内战中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中外军事合作
华尔是少数正式加入中国国籍的洋人,并且还娶了杨坊的女儿,当中国将军、拿中国俸禄、做中国女婿,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华籍美人”或“美裔华人”。
无论在生前还是身后,华尔都得到了大清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奖赏。一方面,大清政府需要树立这样一个洋典型,另一方面,并不懂中文的华尔也展现了协调中国官场的卓越能力。华尔之后,其继任者白齐文(Burgevine)、戈登(Gordon),以及更晚时候在北洋舰队和中国其他军政机构服务的众多洋干部,除了担任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四十多年的赫德(Robert Hart)之外,几乎没有人能再达到华尔那样与中国官场琴瑟和谐的地步。这样的协调能力,加上在战场显赫的胜利记录,令华尔在美国和中国都赢得了相当的声誉。但美国方面因为内战正酣,这一在远东彰显美国精神的英雄,长期都被忽视了,颇令后世的美国史家们愤愤不平。
华尔创立的洋枪队开创了中外军事合作的先河(有关晚清在1860年的对外军事合作,请参阅本刊2008年10月刊《龙旗下的英国舰队》),最终成为大清国的一支“特种兵”和“开放部队”,而洋枪队雇佣和训练的中国士兵,也令西方人第一次认识到了中国人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军人。
在对华尔的洋枪队的管理之中,清王朝也体现出了相当的灵活性和开放态度。在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太平天国纵横大半个中国的内忧外患之中,清王朝能够仅仅依靠给政策,就不费朝廷一两军饷、一粒军米而建立其这样一支先进的“洋团练”,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其还有着相当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
梁启超曾经评价说:“李鸿章平吴大业,固由淮军部将骁勇坚忍,而其得力于华尔戈登者实多……盖本朝绝而复续,英法人有大功矣。”华尔对延续清朝政权功劳卓著,或许这正是他在清代被捧上神坛而后又被后世彻底妖魔化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