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观察(第23/26页)
三年后(1940年),一位正在中国收集资料撰写华尔传记的美国记者阿本德(Hallett Abend),在上海受到了日军殴打,所有采访手稿被毁。这位记者事后愤怒地写道:“如果华尔晚生几十年,他一定会在蒋介石将军的麾下,率领部队狠狠地教训这些日本鬼子!”
被日本人切齿痛恨的华尔,在中国史学界中,似乎也不是一个光彩的人物。他头上安得最多的头衔是:美国流氓、刽子手和殖民主义者。但在美国,这个“流氓”却被普遍视为大英雄:一个为自己的信仰而不惜牺牲的伟大人物,一个为中国而献身的国际主义者。美国记者阿本德为他所写的传记,题目就是《西方来的战神》(The God from the West),极尽推崇。
如果从词义上推敲,“流氓”(无业游民)一词显然是适用不到华尔头上的。他有着严格意义上的技能和职业——水手,从小就在船上四海漂泊,成年后就到处参加各地的战争。当他因缘际会地来到了中国后,正赶上太平天国战争,受苏松太道(俗称的“上海道台”)吴煦的委派,组建洋枪队,保卫上海。
有关华尔的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故事,早已汗牛充栋。但我们似乎很少注意到,为了参加这场“中国内战”,华尔甚至不惜与英国人兵戎相见,并最终加入了中国国籍,展现了罕见的对中国的“忠诚”。
募兵
上海滩是个藏龙卧虎的人才库。1861年,当华尔要组建一个由专业水手和军人组成的团队时,也没怎么发广告,就应者云集,连英国舰队的现役官兵,也成批地开小差跳槽前往。
华尔的这个新团队,就是“洋枪队”,股东是苏松太道吴煦及以杨坊为首的当地富商们,其业务主营范围是保卫上海、抵抗太平军。
组建这个新团队,其实是上海的官绅们想拉着洋人抱团取暖、一起“过冬”。太平军打过来了,官军却望风披靡,偌大的花花世界,只能指望洋人们的雇佣军了。建立洋枪队,幕后并没有什么“阴谋”,西方国家那时并不想与太平军为难,纷纷宣布中立,指望着在清廷和太平天国之间左右逢源。英国的海军将领们甚至率领军舰访问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向天王洪秀全猛抛媚眼。洪天王尽管沉溺于肉林酒池,但并没有丧失其作为一个造反领袖的直觉,他明智地宣称,只要洋人们保持中立,势头正猛的太平军将不侵犯上海。英美法等国领事馆向自己的公民们发出了严格的训令,要求他们务必严守中立,违者将受到法律严惩。
可上海富商们鼎力支撑下的洋枪队,资金充沛,银子的力量显然超过了对法令的禁忌。高薪之下,全上海但凡扛过枪的老外,纷纷投奔而来。更有意思的是,大清国从来没有在战场上打败过英国人,此时却用银子差点瓦解了英国舰队,大量英国逃兵集结到了保卫大清国的旗帜下。华尔的猎头工作实在太成功了,英语世界中还因此诞生了一个新词“Shanghaied”。
风波
英兵大量跳槽,英国海军司令何伯(James Hope)很生气。何伯此前已经多次访问了南京,拜会了洪秀全。在英国人看来,维持上海的稳定是最重要的,他们如愿获得了太平天国不主动攻击上海的承诺。但华尔这支洋枪队,由一大帮子英美军官和菲律宾战士组成,不断地攻击太平军。英国军方当然要担心,这会激怒太平军。
显然,大英军官并没能阻止洋枪队的行动,逃兵们也不甘心放弃洋枪队的高薪。1861年5月19日,何伯本人干脆亲自带队,驾驶了四艘登陆艇,满载着英国海军陆战队员,全副武装地前往洋枪队的基地松江,准备武力抓捕跳槽者。
洋枪队的士兵们多是一群兵油子,如今手里端着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兜里揣着硬邦邦的中国银子,根本就不把何伯放在心上。双方举枪架炮,一场英国正规军和大清国英美雇佣军的冲突一触即发。
关键时刻,华尔站出来消弭了冲突,令部下们放下武器,打开松江城门,迎接英军进城。同时,他也下令洋枪队中所有英国和美国籍的士兵列队,接受何伯的亲自鉴定。
何伯毫不客气,指挥英军顺利地逮捕了29名英国逃兵,顺手也帮美国政府抓了2名美国逃兵。华尔虽非军人,但也算是教唆犯,也被一同捆绑而去。英军满载而归,俘虏们都被扭送到黄浦江畔的英国军舰上,关进了禁闭室,等待审讯。而群龙无首的洋枪队群情汹汹,一片混乱,兵变随时可能爆发。
国籍
包括华尔在内的美国人,交给了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