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重回现场(第18/24页)
李鸿章答道:“暂且搁起,我来时专为议和起见。”
谈判快结束时,伊藤有意无意地突然提起了台湾问题:“我军已向台湾前进……台湾究竟住有何等人民?”
李鸿章听后面露惊愕。他深知日本素有侵占台湾的想法,便想用英国向日方施压,“贵国若占领台湾,英国将不能置之不理”。
不料伊藤不为所动:“英国现局外中立,没有任何干涉的理由。”
李鸿章:“英国虽然中立,但台湾与它自身利害攸关。”
伊藤边笑边说:“利害攸关的不是英国,而是你们吧。”
李鸿章:“不是,因为台湾接近香港。”
伊藤不耐烦地答道:“不只是台湾,你们国家版图内任何部分要想割让,其他国家都无权干涉。”
下午4时15分,谈判结束。双方约定次日上午10时会晤,开始讲和谈判。李鸿章神情疲惫地走出春帆楼,坐上蓝色“驾笼”小轿,返回驿馆引接寺。其他代表团成员乘坐人力车在后跟随。
从春帆楼经阿弥陀寺至外滨町的道路两旁人山人海,大家都争看赫赫有名的李鸿章。日本警察沿途设岗,严密警戒。当小轿转过外滨町,距引接寺所在地的山坡脚下不足60米时,忽然从胡同中冲出一人,在距李鸿章的轿子不足2米时,他举手枪向轿中射击,李应声倒于轿内。随员们急忙上前探视李的受伤情况。李受枪击时,戴着眼镜,眼镜稍低。子弹穿过左边镜片,击中李鸿章左面颊,血流不止。破碎的镜片落在李的衣襟和轿子内。
轿子抬至驿馆时,李鸿章因流血过多已昏厥过去。众人急忙将他抬进卧室,两名随行医官当即赶来,为李鸿章止血裹伤。不多时,日本医生也闻讯赶到,与中国医官共商抢救之策。
众随员有的茫然无措地肃立于李鸿章卧榻前,有的向医生探问李鸿章有无性命之忧,有的为抢救李鸿章里外张罗,忙个不停。一时间,驿馆内的气氛十分紧张。
良久,李鸿章渐渐苏醒过来,他嘱咐随员将换下的血衣保存下来,不要浣洗。面对袍服上的斑斑血迹,他不禁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当晚,他向国内报告了自己被刺杀的经过,并表示谈判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刺杀李鸿章的凶手名叫小山丰太郎,又名小山六之助,1869年生,是日本浪人社团神刀馆的会员,刺杀当日就被日本警察捉住。
小山的刺杀行为,反映的是当时日本国内狂热的国民情绪。据小山丰太郎供述,他认为李鸿章是日清两国战争的罪魁祸首,只有杀掉李,日本才能获胜。3月,他听说李鸿章要来日本马关,便购买了短枪一支和多发子弹,12日午后从东京动身,经陆路于24日抵达马关。4时30分左右,他见李鸿章乘轿从此处经过,便冲出人群举枪向李射击。他原准备射击李的胸部,以便一枪毙命。但由于紧张,加上是隔着轿子的玻璃射击,因此误中左下眼窝。
实际上,小山丰太郎的行为,并非如他所说是自发的,而是一场有策划有预谋的刺杀行动。
甲午战争中,日军在海陆两路战场上的胜利,刺激了日本军界和政界一些狂人和野心家。以日本大本营首席参谋官、“征清都督府”总参谋长川上操六,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等为代表的人,都希望战争继续,反对本国政府与中国议和。
中日议和谈判开始后,川上操六秘密会见了日本秘密社团玄洋社头目之一平冈浩太郎,向他表明了反对停战的态度,希望借助黑社会的力量破坏谈判,使议和失败。平冈浩太郎认为要使两国谈判破产,必须干掉李鸿章。这个主意马上得到了川上操六的高度认同。平冈于是便派人物色了小山丰太郎,让他充当杀手,伺机刺杀李鸿章。
停战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向伊藤博文提出:“此时,由我无条件允许他(李鸿章)所一再恳求之休战,较为得计。”
李鸿章面露喜悦神情:“本人负伤未愈,不能躬赴会所商议,然就病榻谈判,随时皆可。”
李鸿章被刺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在国际上引发强烈谴责。3月25日,德国、美国、英国公使先后前往日本外务省表明各自立场。德国公使认为:“关于李鸿章之事件,无疑已在欧洲惹起对日本的恶感。”英国公使称:“此次事件甚为可叹,给欧洲恶感甚大。”美国公使也认为:“欧美对此抱有甚大恶感。”26日晨,日本驻德国青木公使给陆奥宗光发电报称:“整个欧洲对这一野蛮暴行感到愤慨,并以轻蔑的眼光看待我们表面的文明。”
鉴于李鸿章被刺在国际上引起了各国对中国的普遍同情,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当夜往见伊藤博文,提出:“此时,由我无条件允许他所一再恳求之休战,较为得计。”伊藤对此完全赞同。他立即致电在广岛的内阁成员,征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