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4/16页)

注190齐燕铭(1907—1978),蒙古旗人,姓齐利特氏。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总理办公室主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注191北京内城居八旗官兵,外城居汉民,彼此之间由一道城墙阻隔。当时北京共有城门16座,内城9座,外城7座,俗称“内九”“外七”。内城的9座城门是: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东面的东直门、朝阳门;西面的西直门、阜成门;南面的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南面三门又称“前三门”,是旗、民间往来的要道。清朝实行严格的城禁制度,城门均于每日天明开启,傍晚下锁,唯正阳门于三更时开启一次,以便外城官员入早朝。有些到外城游宴的内城人,也趁这一开城门的机会回到内城中来,但只准进不准出,以防贼盗宵遁。各城门下锁时都要敲击一种叫“点”的乐器,只有崇文门敲钟。点是铜质,扁平形似朵云,因此称为“云牌”,俗称“点”。故老北京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之谚。(参见王永斌《杂谈老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7年版,333页)

注192明朝时居住于今天东北的女真诸部,接分布地区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而以海西四部为最强大,叶赫部在四部中尤强。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即清太祖)发动统一战争后,叶赫部成为他最大的敌手,在海西女真诸部中是最后一个被灭的。叶赫部首领那拉氏,与努尔哈赤家族缔结过多重婚姻关系,清朝第二个统治者清太宗皇太极之母(即努尔哈赤之妻),以及清末的西太后慈禧,就都是叶赫那拉氏。由于乾隆前所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记:“(叶赫部)先有蒙古人星根达尔汉者,原姓土默特,初灭扈伦国所居张地之那拉姓部,据其地,因姓那拉氏。后迁于叶赫河岸,遂号叶赫国。”(卷22,1页)所以虽然从清代起,叶赫那拉氏就被官方和社会公认为满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很多叶赫氏仍愿自称为蒙古人。再按,怀塔布在《清史列传》卷58和《清史稿》卷388均有传,系瑞麟之子,其家确系叶赫那拉氏。瑞麟虽任过镶白旗蒙古都统,但传中明载为正蓝旗满洲,而非蒙古旗人。怀塔布“以父恤典擢四品京堂,累迁礼部尚书,充内务府大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卒。两书均未载其死因,据李伯元《南亭笔记》记载,是被义和团在乱中打死的。《南亭笔记》记怀塔布:“其住宅在鞠儿胡同,与荣文忠一墙之隔耳,亭台楼阁,高下参差,十年前京师之有电汽灯、自来水也,颐和园外,当以怀为始。”(卷2,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本,4页)可资参考。

注193奉天即今辽宁省的旧称。清朝在东北地区不设总督、巡抚一套地方行政官员,而由驻防将军作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来由于汉人渐集,无法按原有的编旗方式管理,遂实行旗民分治政策,另设府、州、县一套制度管理汉民,奉天府尹是管理民人的最高行政长官,地位犹如各省巡抚,亦可直接向皇帝奏事。奉天府尹一度曾受盛京将军节制,但在大多数时间里是与盛京将军互相独立的。

注194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设置的道,属奉天省(今辽宁省),治安东县。1915年辖20余县。1928年撤。奉天府尹与东边道并不是一个机构和官名,鄂女士只是记得一些名词而不确切。

注195慕贞学校,由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妇女海外传道协会创立,位于崇文门内孝顺胡同。

注196东四头条位于老外交部西侧,西起东四北大街,原东段在延福宫后身通过,后转南北向。胡同全长193米,宽5米。明朝属思诚坊,称头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用头条胡同。1949年后称东四头条。1969年因建设外交部大楼,胡同被截断。东段南北向部分为文化部宿舍的出口。

注197贝满,即贝满女子学校,由美国公理教会于1864年设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改建。创始人是美国艾莉莎贝满夫人,课程有普通课程和宗教,当时有学生80人。地址在东城区灯市口。

注198李宝臣:“姨和姑姑都是外姓,是另外一个系统了,所以不算一家,过去不是说么:‘两姨亲,不是亲,娘一死,断了亲。姑舅亲,辈辈亲,断了骨头连着筋。’”

注199这里说的阎家,与被访者蒋家有密切的互通婚姻的关系,蒋家姐妹说阎家是颜札氏,满洲旗人。阎家在清代所出的最著名人物是毓贤,字佐臣(见本篇附录),是赓飏的嫡长子。毓贤在清末以酷吏与排外著称,1901年因八国联军指称其为导致义和拳乱的罪魁祸首而被清政府正法。查《清史稿》“毓贤传”称:“(毓贤)内务府正黄旗汉军。监生。以同知纳赀为山东知府。”(卷四六五,12756~12758页)如果属实,则毓贤不仅为内务府汉姓人,而且还是捐纳而非正途出身。又,刘鹗《老残游记》中毓贤作玉贤。而刘鹗家与毓贤家也有婚姻关系,毓贤的嫡出女儿二姑太太即嫁入刘家。关于这个家族以及相关家族的情况,还可参见杨原《诗书继世长——叶赫颜札氏家族口述历史》,北京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