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荡的年月(第4/5页)

1269年,八剌东行至海都控制下的塔剌思河流域,与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三方诸王聚会于塔剌思和肯切克(Kenjek)草原(注:《史集·阿八哈传》,卡尔扬刊本,第12页;《史集》汉译本,第3卷,第110页。瓦撒夫的记载不同,他说三方会聚于撒麻耳干以北的哈忒旺(Katwan)草原,而会议举行于回历665年(1267),同时他把此后发生的八剌入侵伊利汗国之事,也提前了两年,系于1268—1269年。),这是一次没有大汗参加,也没有经过大汗同意的西北诸王瓜分阿母河以北地区的忽里台大会。在谈判中海都成功地迫使八剌让出阿母河以北三分之一地区的权益。

《木阴历史选》中提到的八剌在离塔剌思不远的忽阑八什(Qulan-bašï)之地的活动,大约也是这一时期的事。木阴说:“据说在严冬的时候,他(指八剌)乘骑经过一个叫忽阑八什(Qulan-bašï)的地方,这里是整个图兰(Turan)之地最冷的地方。有一次,严冬束缚了他的脚,他情不自禁地从马上跌下来。此后他才恢复了知觉,亲手用棍子打了冻僵的脚。他说:‘这脚为什么因寒冷而对抗扎撒耽搁不前?’”(注:见欧班夫人校勘本,第105页。)“忽阑八什”之地,志费尼书中曾数见,但拼法不固定。一次作者说:“在别纳客惕河,诸王子团聚在父王(成吉思汗)身边,召开一次忽里台大会。然后,他们由此启程,直抵忽阑八什,朮赤从另一方赶到,与其父会师。”另一次,志费尼说:“长子朮赤曾到忽阑八什去见成吉思汗,并从那里归去,这时大限已到。”还有一次,志费尼在叙述镇守呼罗珊的大臣阿儿浑东行朝见蒙哥时,“行人抵达塔剌思,得到蒙哥合罕即位的喜讯。他加快步伐,尽管大雪使行动不便,阻止前进,他却毫不理睬。他抵达忽阑八什境内,大雪填平沟谷山丘,封锁道路。填满大路的雪深逾一马。”(注:《世界征服者史》,第164、314、613页。)阿儿浑所遇的情况与八剌颇为类似。忽阑八什山口位于阿雷思和塔剌思之间。其名在突厥语中义为“野驴头”。

(二)那木罕北征

阿里不哥失败后,忽必烈出兵占领亦列河流域是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之一。瓦撒夫书记载道:

当统治之顺序轮到公正的忽必烈合罕之时,当阿里[不哥]的激动与阿鲁忽之违抗达到其转变点之时,忽必烈合罕命一支大军前往阿母河岸,使一切居于这一地区的[那些]企图独立的宗王统统从交通线上撤走,这样合罕的使臣可以毫无困难地往返于旭烈兀大王[与大汗之间]。海都对此十分不安,……并踏上了通向战争[之程]。(注:《瓦撒夫史》第1卷,波斯文,第132页;德译本,第126页。)

此事在《史集》中亦有反映,拉施都丁记旭烈兀受封为伊利汗时写道:

不久前,使团自契丹之地到来,忽必烈合罕已登上皇位,阿里不哥已成为他顺服的臣下,而阿鲁忽则已去世。旭烈兀受旨:为自阿母河至遥远的苫国(叙利亚)和密昔儿(埃及)地之王。他们(指忽必烈宫廷)已派出三万名威名卓著的蒙古骑兵来增援他。(注:《史集》第3卷,巴库波斯文刊本,第90页;汉译本,第94页。参见拙文《旭烈兀时代汉地与波斯使臣往来考略》,《蒙古史研究》,第2辑,1986年。)

对比《史集》与《瓦撒夫史》记载,可知二者所述的是同一件事。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忽必烈刚平定阿里不哥之乱,派三万蒙古人直接增援旭烈兀似不可能,当以瓦撒夫所记为是,即忽必烈的目的是恢复原蒙古国时代大汗对中亚的控制权,保证汉地与波斯之间的往来畅通无阻。

查元初朝廷向西北派军,只有忽必烈之子那木罕出兵规模最大。那木罕受封北平王,出镇漠北事在至元二年(1265)二月。(注:《元史》卷6,《世祖纪》,第111页;卷108,《诸王表》,第2738页。)时间亦相近。如果这支负责保护汉地与波斯交通的军队就是那木罕所部的话,那么它并没有到达阿母河岸,而是止于阿力麻里草原。那木罕进驻阿力麻里引起海都的恐慌,《元史》记载,至元五年(1268),海都叛,自阿力麻里“举兵南来,世祖逆败之于北庭,又追至阿力麻里,则又远遁二千余里,上令勿追”。(注:《元史》卷63,《地理志》。)《史集》亦有如下记载:

时[海都]与火你赤那颜攻击了依附于蒙哥之子玉龙答失的纳邻(Narin),驻军于彼处,杀人越货,叛迹昭然。合罕遣其子那木罕率如下左右翼诸王……前往讨之。(注:《史集》,卡里米刊本,第632—633页;《史集》汉译本,第2卷,第312页。邵循正据《元史·玉哇失传》改“纳邻”为“八邻”,见《忽必烈汗纪译释》,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