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二章 超越盛唐,吉备真备的强国梦(第10/11页)

所以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决战。

藤原仲麻吕大败。

兵败之后,他跳上了一条小船,沿着琵琶湖一路游荡,此时他身边只剩下了三四个人,其中还包括了他老婆,所以想接着打是肯定没希望了,几个人只能商量着先找个地方躲起来再说,留了这条性命之后再作打算。

正在船上说着事呢,只听得远处传来一声大喝:“船上的可是叛贼恵美押胜?”

恵美押胜是藤原仲麻吕在天平胜宝年间给自己改的名字,意为“施美丽和恩惠于百姓,将一切政敌镇压(押)后取胜”,因为太过拗口以及太非主流等原因,才在文中一直没用。

再说那仲麻吕听得有人喊,连忙循声望去,看到了一艘正朝着自己开来的大船,船上站满了士兵。

他知道这是冲着自己来的,于是连忙摆手否认,说我就是个路过的而已。

“叛贼还敢否认,早认出你来了!”一个士兵跳上了仲麻吕他们的船,拔出腰间砍刀,照着他的脖子就砍了下去。

仲麻吕那一年五十八岁。

那个士兵的名叫石村石楯,原先真的就是个跑龙套的大头兵,结果却因为这一刀,他的人生轨迹彻底被改变了……

著名的藤原仲麻吕之乱就此被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被终结的,还有另一件事情。

那就是他的攻打新罗计划。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国力大幅度衰退,对周边国家的掌控力度也大为减弱,故而藤原仲麻吕认为,这是日本扩张势力的最佳时机,当然,本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一基本原则,直接去惹大唐他是铁定不敢的,只能把目光对准了新罗。

原本作战计划都已经定下来了,没想到还没动手自己就被干掉了。

有人说白村江之后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日本再也没敢打过半岛的主意,这显然是夸大了白村江的影响,同时也是极为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日本从来就没放弃过对朝鲜半岛的野心,只不过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而在白村江之后的近千年里没机会动手罢了。

话再说回吉备真备那边,虽然打了胜仗大伙都很高兴,但诸将领们的心里却都一直堵得慌,因为他们怎么都不明白,这一场胜利到底是怎么来的。

庆功会上,有人实在是忍不住了,问吉备真备,说大人您怎么知道那藤原仲麻吕会去那几个地方?难道您还会算卦不成?

老爷子很淡然地笑了笑:“藤原仲麻吕是近江国兵事使(公元764年封的),所以出了事肯定会想往那跑,既然要去近江,则必然要过势多桥,所以肯定要派兵守住那里。”

大伙点头称是。

“势多桥被烧,近江国去不了,那么仲麻吕必然会去越前。”吉备真备依然很淡定,“因为越前国守护惠美辛加之是他的儿子,然而因为事发突然,所以京城的事情当时也未必会那么快传到越前,于是我才让佐伯伊多智抢先一步去那里,先下手杀掉辛加之,再扼守爱发关,不让仲麻吕北上。至于三尾,那是他的必经之路,在那里决战,最适合不过了。”

说完,老头还悠悠地背了两句书:“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那些久经沙场的战将们,顿时油然而生一股崇拜之情。

其实吉备真备还有一个名号,叫日本兵法之祖。当年在他带回日本的那个百宝箱里,还放着《六韬三略》《孙子兵法》等用兵教材,而真备自己也根据中国兵法的精髓外加自己多年读书用兵的经验写就了一本适合日本人看的兵书,叫《虎之卷》。

传说中这本书的真正传人只有两个,一个叫源义经,另一个叫武田信玄。

藤原仲麻吕死后,淳仁天皇也自然难逃悲催的命运,不但被从天皇宝座上赶了下来,还被流放到了淡路岛(兵库县内),凄凉地度过自己的余生。

天皇没了,那就得再立一个,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

天平神护二年(公元766年),孝谦天皇再度出山称帝,史称称德天皇。

同年,吉备真备被任命为右大臣,和左大臣藤原永手一起共同辅佐天皇处理朝政。

藤原永手是藤原房前之子,藤原清河的亲兄弟。

神护景云四年(公元770年),称德天皇病倒了,然后就再也没有起来过。

女皇的临终应该说是相当令人伤感的,因为她身边一个人也没有,包括那个曾对她山盟海誓的道镜,在得知她无法起身后便不再在宫中露面了,连一次探病都不曾来过。

这是一个一辈子都不曾出嫁,也不曾有过自己孩子的女人,虽然她贵为天皇,却仍然是一个孤独的人。

在生命的最终,留在榻榻米旁陪着的,只有一个人,她叫吉备由利,是吉备真备的妹妹。

藤原仲麻吕之乱后,由利便作为宫廷女官开始侍奉称德天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唯一拥有女皇寝宫自由出入权的,不是道镜,而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