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二章 超越盛唐,吉备真备的强国梦(第7/11页)

孝谦天皇没有任何犹豫就准了这道奏折,而藤原仲麻吕也大力支持,因为在他看来,吉备真备即便在边疆那也终究是个隐患,还不如让他彻底滚出日本,眼不见心不烦。

天平胜宝三年(公元751年),吉备真备第二次出发赴唐,并且他还担任了整个使团的副使,这一次的大使叫藤原清河,是藤原房前的四儿子。

真备此次去大唐有两个原因:第一当然是不想再风餐露宿地这么守边疆了,毕竟那时候的九州还荒凉得很;第二则是想去长安把留在那里的一个好朋友给带回日本,然后组成攻守同盟,一起抵抗正不断扩充着自己势力的藤原仲麻吕。

那个好朋友是谁,下一章再说,只不过事与愿违,他并没有被成功地带回来。

天平胜宝六年(公元754年),吉备真备回到了日本,归国后的第二年(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也就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虽然发生在中国境内,但对日本的影响也不小,主要是担心安禄山史思明他们会在夺取大唐全国后又把矛头指向日本,因此当时有很多日本的官员要求孝谦天皇整备边关防务,以备不测。

吉备真备就是这类人,他甚至还认为新罗也很有可能趁火打劫,所以这回是主动要求去九州守边疆,担任了大宰少贰,之后又升至仅次于大宰帅的大宰府第二高官大宰大贰,掌管了整个九州的防务。

天平宝字元年(公元757年),从养老四年(公元720年)开始修编的《养老令》终于完稿,由孝谦天皇亲手颁布,昭告全国。

从律令的文本内容来看,可以说是《大宝律令》的升级版,该律令仍是参考了隋唐两代的中国律令,再融会贯通,并结合日本国情之后的产物。

尽管如此,这份仿效隋唐律法的《养老令》却是此后一千多年里日本唯一的根本大法,一直用到明治年间才被废除,由此可见大唐对日本的影响之深。

天平宝字二年(公元758年),孝谦天皇宣布退位,由舍人亲王的儿子大炊王继承宝座,史称淳仁天皇。她自己则担任太上女皇,称孝谦上皇,居于幕后摄政。

孝谦天皇让位的原因,一般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当时她娘光明皇太后得了重病,为了腾出时间来照顾亲妈,于是便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心爱的天皇事业。

这是扯淡,要知道她即便不当天皇了也仍在执掌朝政,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仍是她,每天扑在政务的时间一点也不比从前少,而且就算要照顾光明皇后也不用女皇本人亲自端茶送水,能花多少工夫?

真正的缘由是因为藤原仲麻吕给了压力。

仲麻吕之所以能够权倾天下,完全是得益于姑妈光明皇后。他和孝谦女皇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怎么样,故而在光明皇后病重之后,考虑到万一姑妈这次没挺过去,而自己又不愿意在后台倒了之后也跟着一起倒,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孝谦天皇给弄退位,然后再和新天皇搞好关系,这样一来,不管姑妈死不死,自己都能做一棵政坛常青树了。

这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尽管淳仁天皇是孝谦天皇在位时就立下的皇太子,但很快,他就被藤原仲麻吕给拉拢了过去,两个人打得一片火热。

不过女皇却对这些事情并不怎么在乎,在她看来,以太上女皇的身份摄政非但没什么不好,反而还离自己的偶像更近了一步。

她的偶像是一代女帝武则天。

在孝谦上皇尚且还是阿倍内亲王的时候,她的老师吉备真备上课之余跟她说得最多的,是大唐的事情,在各种大唐故事里,说得最多的,是帝王世家——毕竟学生以后或许要当天皇,总得有针对性地搞教育。

而在那些帝王里,最常被提起的,是武则天。

在那个时候,姑娘就会经常对老师说,如果自己有一天真的能继承父位,那一定要做一个不输给武则天的千古女帝。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女皇执政的时代里,国内政务全部参照唐制,就连官名也都改成了唐朝风格(一说藤原仲麻吕主导),不仅如此,她在个人修为方面,也极力靠近武则天,几乎就是日本版的武媚娘。

武则天废太子,她也废太子。圣武天皇临终之前(公元756年)曾留下遗嘱,立新田部亲王的儿子道祖王为皇太子,结果他才死了一年(公元757年),孝谦天皇就把道祖王给废了,给他改了一个很蠢的名字之后,再一顿棍棒,将其活活打死在了牢里。

武则天执政期间大兴告密之风,孝谦天皇也有样学样地猜忌群臣。橘诸兄因为在圣武天皇病重期间于自己家里摆了一桌酒席喝了两杯小酒,便被怀疑有不臣之心,被迫辞去了左大臣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