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毛泽东眼中走进苏区(第17/17页)

第三因为人口稀少。赣南自昔以来就多匪患,人民不能安居乐业,所以地虽富饶,但户口并不繁密。洪杨之乱时,居民死难逃亡者极众,人口愈益减少。事定后,经过十年来的省外移民,人口稍稍繁殖,但是比较起来说,仍是人口稀少的地区。共党拥有庞大的军队,最为困难的问题就是补给。既要建立一个根据地,就不能流窜就食,而须取给于当地。当地如为贫瘠之区,自属无法供应,如为富饶之境,则不但人口密集,且必为重兵驻屯之所,如何容得共军窜扰盘据?刚好这时有一个富而不庶的赣南,为政府注意力之所不及。共党如选中了这个地方作根据地,大可不费吹灰之力而得之。天下有这样的便宜事,他们当然不会放弃它了。

第四因为是军事上的形胜之地。江西为长江流域军事上的枢纽省区。对苏皖而言,位居上游,自为兵家所必争。就两湖而言,位当中流,上下左右,亦有举足轻重之势。故江南用兵,未有不争江西者……共党有鉴于此,故选定赣南作根据地,以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倘能攻取南浔,则问鼎中原,即不难左右逢其源。[260]

当然,陈诚也谈道,中共最初落脚于井冈山乃至赣南,更多的还是因缘际会:“可能是走投无路的一时权宜之计。所谓建立根据地的远大计划,此时也许根本谈不到。既而乘着附近各县空虚,攻掠颇为得手,才发现赣南的种种优越条件,都是难得之至的。恰好进剿各军又再三失利,这才引起他们建立基本根据地的企图。如此说而是,则赣南之成为共区,开头也未尝没有偶然的成份。及至坐大以后,才又加进去选定的成份。”如果抛却他这些话里的刻意贬低因素,应该说并非全无根据。历史如世事人生,任何人都不可能事先设计好一切,成功者的秘诀不在于全知全能,更多的还在于其发现、领悟、把握并适时创造机会的能力。

另外,陈诚文中提到赣南“富而不庶”,同时又说“贫穷是繁殖红色细菌的温床”,就文本而言,前后似不无冲突。或许,我们可以指责陈诚顾虑不尽周全,但他相互扞格的表述,却无意中道出了历史本身及历史认知的复杂。其实,陈诚的两个表述都有其充足的根据,前者针对的是赣南细而且微的具体状况,后者则是对包括赣南地区当年整个中国的概括,如果参考本书前已讨论过的论题,对陈诚的这些看法或可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即使是在赣南,不同地区、不同时段情况也不尽相同,而当年的中国,如放到世界范围内衡量,又可能会得到更具宏大眼光的见解。世事无尽,人力有穷,勿论在故事中的陈诚,即连数十年后的我辈,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跳脱出既有思维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