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红军实施转移(第17/21页)
[328] 《彭德怀自述》,第190页。
[329] 《博朱关于广昌战况及决令二十八日晨放弃广昌致电周(1934年4月29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下),第82~83页。
[330] 参见《陈伯钧日记(1933~1937)》,第202~214页。上述统计还不包括27日当天傍晚的大雨。
[331] 华夫:《再论战术原则》,《革命与战争》第4期,1934年5月18日。
[332] 《剿匪纪实·赣南围剿》,第六路军总指挥部,1937,第9页。
[333]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八章,第42~44页。
[334] 《剿匪纪实·赣南围剿》,第17页。
[335] 《薛岳电蒋中正梁师推进至上固构筑近碉楼在上固南方路上发现匪之地雷又韩师搜剿队在含下路上亦发现匪之地雷等(1934年4月22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90300072360。
[336] 《剿匪纪实·赣南围剿》,第19页。
[337] 陈毅:《几个支点守备队的教训》,《革命与战争》第4期,1934年5月18日。
[338] 曾其清:《陈济棠进攻筠门岭红军的经过》,《文史资料选辑》第45辑,第153页。
[339] 《陈济棠电蒋中正顾祝同等(1934年4月22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90300074460。
[340] 博古:《我的位置在那边,在前线上,站在战线的最前面!》,《秦邦宪(博古)文集》,第257页。
[341] 《埃韦特给皮亚特尼茨基的信(1934年2月13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4册,第81页。
[342] 〔德〕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1932~1939》,第112页。李德1939年对这一问题的记述是:“自1934年夏提出以后的行动问题时,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我的影响下立即提出两个方针:一个是竭尽全力保卫苏区;另一个是疏散。”见《布劳恩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书面报告(1939年9月22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5册,第348页。
[343] 《埃韦特给皮亚特尼茨基的报告(1934年6月2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4册,第128、129页。
[344]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和中共中央的电报稿(1931年1月11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0册,第23页。
[345]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给中共中央的电报(1933年3月19~22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353、354页。
[346] 《埃韦特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1933年4月8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393页。
[347]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埃韦特和中共中央的电报(1934年6月16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4册,第144~145页。
[348]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中共中央的电报(1934年6月17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4册,第146页。
[349] 《赖安给哈迪的信》,《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4册,第132、134页。
[350] 《埃韦特给皮亚特尼茨基的报告(1934年6月2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4册,第129页。
[351]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会议第395号记录(1934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4册,第188页。
[352] 《蒋中正电陈济棠等赣南残共西窜组织西南两路参谋团着手设计构筑(1934年5月18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2020002000036。
[353] 《电呈依据匪情拟进剿方略乞钧裁(1934年6月14日)》、《电呈针对匪军策略贡陈进剿意见(1934年7月1日)》,《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上),第136~137页。
[354] 项英、王稼祥、彭德怀:《关于进攻坚固阵地战斗的指示(1933年11月7日)》,《项英军事文选》,第261页。
[355] 《陈诚罗卓英电蒋中正顾祝同赣匪自广昌建宁连城头陂白水相继失陷后采用堡垒战术企图节节顽抗阻我前进及伪第三十五军团在驿前以北地带利用复杂地形构筑线状阵地设置地雷等(1934-08-30)》,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90300095074。
[356] 《第三路军在贯桥附近攻击匪强固阵地之所见》,陈诚文物档案702-00038-001,台北“国史馆”藏。
[357]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十章,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