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战斗让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第17/19页)

起初,本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按兵不动,待罗马军恢复阿里俄巴赞尼斯的王位、回师意大利之际,派兵再次赶走阿里俄巴赞尼斯,并插手比西尼亚王位继承问题(此时尼科梅德斯二世已经死去),驱逐尼科梅德斯三世,扶植自己的傀儡为国王。

罗马派曼尼阿斯为使节,协助亚细亚行省总督鲁基乌斯进行军事干预。他们恢复了阿里俄巴赞尼斯和尼科梅德斯三世的王位,并怂恿他们派兵进攻本都国,向米特拉达梯六世复仇。他们原本就恨米特拉达梯六世,见有罗马人支持,便毫不犹豫地派兵攻打。

米特拉达梯六世早已意识到,要实现建立庞大帝国的目标,迟早会与罗马人决一雌雄。他对罗马采取阳奉阴违政策,表面上服从忍让,暗中积极准备战争,并与黑海周围的斯基泰人、色雷斯人、萨尔马特人等蛮族结盟。米特拉达梯六世得知罗马内部矛盾重重,小亚细亚人对罗马暴政强烈不满,尤其是几乎波及整个意大利半岛的同盟者战争纷乱还未平息,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正式向罗马宣战。

由于米特拉达梯六世长期做战争准备,本都军在战争初期占绝对优势。当时,本都的陆军有25万步兵、4万骑兵、130辆战车;海军有300艘装备有甲板的舰船、100艘二列桨船。在小亚细亚,罗马军有12万步兵、1.2万骑兵和一支驻守黑海出海口的小舰队。另外,尼科梅德斯三世有5万步兵、6000骑兵。算起来,本都对罗马和尼科梅德斯三世,在兵力上还是占着巨大优势的。

双方在阿姆尼阿斯河畔平原展开决战——这对拥有战车的本都军来说,无疑有利于发挥战车冲撞对方军阵的优势。

战斗刚开始时,在争夺一座小山的混战中,本都军失利,统帅阿基拉斯下令向平原撤退,以便诱敌深入,让战车发挥优势。按照一般军事常识,军队作战失利,往平原上撤退,无疑是找死,但阿基拉斯拥有战车这种唯有在平原上才能发挥战斗力的武器,如果仅仅从一般军事常识去对待,那才是真正找死。

尼科梅德斯三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他见本都军往平原上撤退,认为追杀的机会来临,立即挥军穷追不舍。但是,他没想到,他们追到平原后,本都军便使用在车轴上装有镰刀的战车发动反攻。奔驰的战车把尼科梅德斯三世率领的士兵撞倒、碾碎,或斩为两段。一时间,尼科梅德斯三世手下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场面极为惨烈。在本都军围攻下,尼科梅德斯三世大败而逃。

本都军士气大振,米特拉达梯六世乘胜向罗马军团发动进攻。曼民阿斯和鲁基乌斯指挥罗马军进行殊死拼杀,终因兵力不足,惨败溃逃。本都军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比西尼亚,于公元前88年攻入罗马亚细亚行省。

对罗马来说,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在本都军乘胜追击时,亚细亚行省对罗马暴虐统治不满的人趁机造反。亚细亚行省许多城市把米特拉达梯六世当作救星,以弗所城还举行了盛大庆典欢迎本都军到来。在米特拉达梯六世的大军面前,罗马军节节败退,除西南一隅外,整个小亚细亚都处在他的控制之下。

为消除罗马的影响,吸引广大居民支持,米特拉达梯六世宣布:小亚细亚的希腊化城市独立;释放奴隶;在5年内豁免一切赋税。同时,他还大肆屠杀留居在各城市的罗马人和意大利人。当时被残杀者达8万多人,其中有许多是妇女和儿童。

不仅如此,米特拉达梯六世把卡帕多西亚、弗里吉亚和比西尼亚并入本都,将首都从西诺普迁到帕加马,还命令军队向欧洲进军,占领马其顿,控制了爱琴海上几乎所有岛屿。

在这种形势下,雅典发生反罗马起义,宣布脱离罗马,希腊城市纷纷响应。到公元前87年,罗马在东方的属地几乎全部丧失——罗马面临着被赶回意大利的危险。这种局面几乎是当年罗马征服马其顿的一种重演,只不过这次溃败的是罗马人,而乘胜前进的是本都人而已。

在东方战线迅速崩溃的情况下,罗马内部经过几番斗争,贵族派苏拉担任了罗马军统帅。公元前87年,苏拉率军在希腊的伊庇鲁斯登陆,全力维护在东方的统治。

当时的形势对罗马极为不利,小亚细亚、希腊、马其顿和爱琴海几乎都在米特拉达梯六世的势力范围内。军事上,苏拉仅有3万步骑兵,没有海军,并且缺乏粮饷。苏拉认为,罗马军已经无力与本都军长期对抗,只有速战速决,尽快消灭本都军主力才能取胜。因此,他决定精心策划一场战役,通过赢得胜利来提升罗马军民的信心,威慑那些动摇的城邦。

罗马军登陆后不久,在苏拉的指挥下,在比奥提亚与本都和雅典联军会战。一路狂胜的米特拉达梯六世尝到了苏拉的厉害。罗马军一转颓势,出乎意料地赢得了这场战争。不仅如此,苏拉率领罗马军趁机攻打希腊各城邦。在罗马军的攻势下,希腊各城除雅典外,都投向了苏拉。罗马军势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