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战斗让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第18/19页)

于是,苏拉趁机率军围攻雅典,但多次进攻均被雅典军民击退。因久攻不下,苏拉使用罗马人屡试不爽的严密封锁法,将雅典城紧紧包围,切断对外的一切联系,待到城内储粮耗尽,再寻机发起攻击。

公元前86年3月1日,罗马军发起总攻,冲入弹尽粮绝的雅典城。苏拉下令士兵肆意屠杀和劫掠,雅典这座文明古城惨遭空前的蹂躏。

攻占雅典后,苏拉指挥4万大军乘胜前进。在喀罗尼亚,他们与阿基拉斯率领前来援救雅典的12万本都军相遇。罗马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本都军数次向罗马军挑战。由于地形不利和敌人众多,苏拉都高挂免战牌,避免与本都军交锋。

阿基拉斯懦弱无能,见求战不成,就率军向后撤退。苏拉率军尾随,寻找有利的战机和地势。而接下来,阿基拉斯的无能竟然将12万本都军几乎全部葬送了。

一次,本都军在一个多岩地区扎营,其地势既不利于集中部署,又不利于撤退。阿基拉斯这种部署几乎就是给本都军挖了一个坟墓。苏拉发现战机后,趁机抢占附近的平原,摆好队形,向本都军进攻。阿基拉斯只好仓促应战。因地势狭窄,他无法集中军队。为争取时间,阿基拉斯只好用骑兵和战车轮番冲击敌阵,试图阻击罗马军,但均被击退。苏拉趁本都军立足未稳,倾全力作战,身先士卒,英勇拼杀,首先击溃了本都军的两翼。

看到战场形势不利,兵力三倍于罗马军的阿基拉斯竟然没意识到只有一条路——置之死地而后生,通过人数优势与罗马军拼命,尚有惨胜的机会,而撤退只能注定全线溃败。他却下达了一个令米特拉达梯六世恨不得将其凌迟处死的命令:撤退。

结果,在罗马军追击下,拥挤在山谷的本都军大多被砍杀,只有少数四散奔逃,大败而去。战后统计,此战本都军竟有11万人被消灭,只有1万人逃出去,罗马军只损失了15人。

4万军队对决12万军队,取得歼灭敌人11万、自身损失15人的战绩,苏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令所有人刮目相看,给此前一路战败的罗马军带来了必胜信心。取得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后,罗马军士气大振,又在奥尔霍门涅斯会战中取胜,迫使本都军退出希腊。

正在苏拉意气风发时,正在罗马军三战三胜时,罗马国内的民主派取得政权,宣布苏拉为“公敌”,派执政官弗拉库斯去前线取代苏拉的军队统帅职务。弗拉库斯率两个军团在希腊登陆不久,因内讧被杀。费姆布里亚接替其职务,率军攻入小亚细亚,占领了帕加马。

由于长期战争,小亚细亚人忍受不了繁重的战争负担,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在亲罗马贵族的煽动下,公元前86年,以弗所发生反本都人起义。他们发现,原来罗马人残暴,新来的本都人还是一样让他们不堪重负。

在这种情况下,米特拉达梯六世认为,战争形势在逐渐向有利于罗马的方向发展。为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实力,他主动向打败本都军的苏拉求和(虽然此时苏拉已经离职,但米特拉达梯六世只承认他是罗马军主帅,只信服他)。由于无力彻底消灭本都国且急于率军回国争夺权力,苏拉也同意媾和。

公元前84年,苏拉和米特拉达梯六世举行会晤,缔结和约。和约规定:双方停战,和平相处,米特拉达梯六世放弃开战后征服的一切领土,交出舰队,支付战争赔款3000他连特白银。

这和约虽然对米特拉达梯六世不利,但他保全了实力,避免了局势恶化到不可收拾,还继续统辖开战前的地区,控制黑海沿岸,依然是一支可以与罗马抗衡的力量。而签订和约后,米特拉达梯六世并没按和约规定将卡帕多西亚全部交还阿里俄巴赞尼斯。因为他议和后不久就得知苏拉回罗马城了。不过,他不履行和约,给了罗马那些本来就反对议和的人发动战争的理由。

驻守小亚细亚的苏拉的副将穆雷纳借口米特拉达梯六世不履行和约,率军进攻本都。米特拉达梯六世不想再开战,就向罗马元老院提出申诉,不过未获答复。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米特拉达梯六世只好派兵应战。

双方在哈利斯河畔展开激战。结果出乎意料,本都军全歼罗马军,穆雷纳只身逃离。此时,米特拉达梯六世才发现,此前战败并非是罗马军战斗力突然提高了,而是己方军事统帅阿基拉斯太无能了,这次亲自指挥作战不就赢得了胜利?不过,他并没将战争进行下去的打算,因为此前几次大失败已经严重耗费了国力,他便以这次胜利作为讨价还价资本,接受议和,以换取时间恢复实力。

公元前81年,苏拉派使者来制止战争,并促成米特拉达梯六世与阿里俄巴赞尼斯和解。原本就想议和的米特拉达梯六世给足了苏拉面子,但他也获得了很多实惠——通过与阿里俄巴赞尼斯联姻,保住了占据的卡帕多西亚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