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帝国复兴梦,东罗马悲乎,幸哉(第19/33页)

公元802年,东罗马再次发生政变,女皇伊琳娜被废黜,大贵族尼斯福鲁斯称帝。尼斯福鲁斯比伊琳娜更任性,立即宣布取缔伊琳娜与阿拉伯人签订的屈辱协定,拒绝继续纳贡,并以侮辱性言辞令阿拉伯哈里发哈伦·拉希德退还此前从东罗马索去的贡金。这个冲动性的决定毫无疑问要给东罗马招来祸患。

阿拉伯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大怒,决心用行动教训东罗马,立即发动战争,并亲自在两河流域的赖盖城坐镇指挥。战争结果也并不出乎意料,东罗马属地小亚细亚惨遭蹂躏。公元806年,哈伦·拉希德还乘胜率13.5万大军进入安纳托利亚,并迅速越过陶鲁斯山脉,攻陷东罗马在小亚细亚的重镇赫拉克利亚和蒂亚那,摆出要进攻君士坦丁堡的架势。

面对严峻形势,惨败的尼斯福鲁斯跟伊琳娜一样,向阿拉伯的哈里发求和。哈伦·拉希德见教训东罗马的目的已达到,就批准缔约言和,但提出东罗马不仅要继续向阿拉伯缴纳以前规定的税贡,其皇室成员也要向阿拉伯缴纳人丁税。这无疑是空前的羞辱,皇室成员向阿拉伯缴纳人丁税,意味着他们是其社会地位最低的臣属。东罗马皇帝尼斯福鲁斯这次任性带来的严重后果,直到公元809年哈伦·拉希德去世才稍有缓和,边境稍微安宁了些。

公元813年,马蒙继任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再度打破阿拉伯和东罗马边境的安宁,不断派兵进犯小亚细亚。这一次,东罗马不再像上一次任性了,改变了策略,以遵守和约为基础,防御为主,同时积极积蓄力量,不轻易宣战,不激怒哈里发。实践证明,这一战略是正确的,直到公元833年马蒙死去,阿拉伯军也没取得多少实质性战果。事实上,阿拉伯军的战斗力则被无效地消耗了。

公元837年,波斯故地爆发反阿拉伯统治的巴贝克起义。东罗马反攻阿拉伯的时机来临,隐忍了12年,如今终于有机会雪耻了。公元829年登基的东罗马皇帝狄奥菲雷斯趁机向叙利亚进军,攻陷幼发拉底河上要塞萨摩萨特和兹巴特拉等城镇,同时积极加强东西两方抵御阿拉伯人的防线。

“臣属国”东罗马如此叛逆,趁火打劫,阿拉伯哈里发当然不能容忍。公元838年,时任哈里发穆尔台绥木组织大军反击东罗马。他率一支装备精良、规模空前的阿拉伯军攻入安纳托利亚。同年7月,两军在哈利斯河畔进行决战。结果是东罗马军败退。

阿拉伯军乘胜包围安卡拉和阿莫里姆,并向君士坦丁堡进发。东罗马又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有一点值得注意,东罗马主动挑起战争是因为阿拉伯帝国内爆发了起义,阿拉伯把主力军派来对付东罗马,其内部的不安势力就得到了壮大机会。在哈里发穆尔台绥木率军进攻君士坦丁堡途中,他得到国内爆发起义的消息,不得不立即回师巴格达。

处于守势的东罗马立即利用天赐良机,缓过神来就立即投入反攻。公元841年,东罗马皇帝狄奥菲雷斯利用阿拉伯人内讧,在西班牙摩尔人援助下,出兵占领亚美尼亚边境的梅利特纳,并迫使哈里发停战议和。

这是东罗马与阿拉伯对抗多年来,少有的以战胜国身份的议和。但是,双方是天生死敌,并没有真正实现和平相处,边界冲突仍时有发生。阿拉伯军一年中发动了三次对东罗马的攻势,一方面为的是使军队不断受到战斗锻炼,随时备战;一方面则是企图夺取大批战利品。但是这样一来,尤其是第二方面的目的,使得阿拉伯人对外征服战争的原动力丧失殆尽,代之而起的是明显的抢夺物质利益。因而,阿拉伯逐渐没有了原来锐不可当的扩张势头,东罗马逐渐获得了难得的转机。

此后二十多年,东罗马和阿拉伯帝国的实力开始发生转变。阿拉伯军已基本失去对东罗马作战的优势。东罗马因国内政局不稳,巴尔干半岛后方不平静,在对阿拉伯的战争中也并不十分主动,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反攻,而是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公元851年至公元853年,东罗马军在埃及登陆,夺取达米埃塔;公元856年,东罗马军攻取阿米达,俘获1万阿拉伯兵;公元859年,东罗马皇帝迈克尔三世亲征小亚细亚东部,获得积极成果,并重建安卡拉和尼西亚城,修复亚细亚的防线。东罗马人因此而欢欣鼓舞,对阿拉伯人作战的斗志增强了。

不过,这一时期,东罗马总体上很谨慎,与阿拉伯且战且谈,双方都没有大进展,在小亚细亚的力量均势也没大改变。而真正确定双方攻守地位调换的,是发生在公元863年的一场大决战。

公元863年,阿拉伯属中亚马拉提尼的埃米尔·奥马尔率军进犯东罗马安纳托利亚,攻占黑海港市阿米苏斯,洗劫帕弗拉格尼亚。东罗马派老将佩特罗那斯率军抗敌。在公元863年9月3日,双方大军在阿米苏斯附近进行决战。阿拉伯军大败,奥马尔战死,东罗马军取得了决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