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帝国复兴梦,东罗马悲乎,幸哉(第18/33页)

苏莱曼一世志在必得,不惜血本投入了巨大的军力和物力。他派亲弟弟麦斯莱麦作为阿拉伯军统帅,带海陆两支大军向君士坦丁堡进发。陆路军由骑兵、骆驼兵组成,号称12万,其行军路线是从小亚细亚的阿比都斯渡博普鲁斯海峡,进入欧洲大陆,从色雷斯向君士坦丁堡发起进攻;水路有1800艘战舰,运载8万步兵,另有20艘大型战舰,每船能容纳100名重装步兵,以备登陆作战时使用。

当时,东罗马也刚刚摆脱内乱,利奥三世当了皇帝。他是小亚细亚军人出身,面对阿拉伯军的围攻不仅临阵不乱,而且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巧妙利用天时地利安排了对入侵的阿拉伯军进行反攻:先借用金角湾的海湾强流向阿拉伯军突袭,使阿拉伯折损20余艘军舰;然后放开拦截金角湾水路的防卫铁索,引敌军进港,出其不意地放出“希腊火”,导致阿拉伯舰队遭受重大损失。在陆路方面,利奥三世收买巴尔干半岛上的新兴民族保加利亚人,使之协同作战。而在阿拉伯人度过寒冬、食物短缺、瘟疫流行之时,利奥三世指挥东罗马军突然反攻,给予重创。仅在阿德里亚堡一战中,阿拉伯陆军就损失2.2万人。

公元718年春,亚历山大和阿拉伯属非洲派了两支舰队前来增援,但因军中基督徒倒戈而被迅速击溃。新任哈里发欧麦尔二世见状不妙,立即下令收兵。但在回军途中,这支阿拉伯舰队遇到风暴,全军覆没。1800艘战舰中只有5艘回到叙利亚港口。

东罗马军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彻底打消了阿拉伯军向欧洲和小亚细亚西部发展的念头,迫使阿拉伯人向小亚细亚东部撤退,增添了进一步抗击阿拉伯人入侵的信心。

阿拉伯人在君士坦丁堡失败之后,和东罗马人发生大规模敌对行为有所减少,但小冲突仍时有发生。后来,希沙木当上哈里发,阿拉伯军对小亚细亚的攻势又加强了。不过,阿拉伯哈里发希沙木敌不过东罗马皇帝利奥三世。

公元739年,在小亚细亚古弗里吉亚境内的阿克洛伊农战场上,东罗马皇帝利奥三世指挥军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迫使阿拉伯军撤离小亚细亚,远走大马士革和叙利亚。从此,阿拉伯军对小亚细亚的威胁解除,对东罗马核心区域的威胁不复存在。

这次胜利后,东罗马的信心得到一定恢复。公元741年,东罗马皇帝利奥三世死去,他儿子君士坦丁五世继位。君士坦丁五世欲乘胜夺回被阿拉伯人侵占的小亚细亚和叙利亚领土,但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他不得不先解决内部问题,之后开始反攻阿拉伯帝国,于公元746年收回塞浦路斯,于公元752年夺回亚美尼亚。东罗马呈现出少有的复兴景象。

公元762年,阿拉伯帝国迁都至巴格达,帝国统治中心东移。阿拉伯时任哈里发阿拔斯平定内乱,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后,又恢复了对东罗马的战争。这段时间双方的主要战场在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由于阿拉伯帝国内部各种矛盾十分尖锐,跟东罗马的战争规模不大,失败的纪录也大大多于过去。例如,公元778年,时任哈里发马赫迪率军攻打阿纳托利亚时,在哲尔曼尼科城,被时任东罗马皇帝利奥四世指挥军队击败。

两年后,东罗马因为出现内讧,被阿拉伯人打得屈辱求和。原来,公元780年,马赫迪和他儿子哈伦指挥一支由叙利亚人、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呼罗珊人组成的大军进入安纳托利亚,以雪前耻。此时,东罗马皇帝是年幼的君士坦丁六世,由他母亲伊琳娜摄政。伊琳娜反对破坏圣像(伊琳娜出生于希腊,从小深受希腊古文化的影响,认为基督教的圣像崇拜活动是天经地义的。而利奥四世和他前任的几位先皇都是奉行“破坏圣像运动”的。由于信仰不同,伊琳娜决心反其道而行之,恢复圣像崇拜),而东罗马的大军事贵族多主张破坏圣像。伊琳娜害怕他们势力太大危及自己的权力,就采取抑制军事贵族的政策。内讧的结果是,君士坦丁堡又遭到阿拉伯人围攻。

阿拉伯军在战场上连连取胜,于公元782年攻到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伊琳娜无力抵抗,与阿拉伯人签订了和约。和约规定:阿拉伯军将同意休战3年,但要东罗马每年向哈里发交纳7万至9万第纳尔(第纳尔的名字来自罗马帝国的一种被称为Denarius的银币)的贡金,分两次偿清。

这不仅断送了复兴势头,还让东罗马回到了当年——一副任由强邻宰割的状态。而且这件事还没有完结,受辱还在进一步加深。

公元797年,东罗马发生宫廷政变,伊琳娜废掉亲生儿子君士坦丁六世,自己登位称女皇。时任阿拉伯哈里发哈伦·拉希德认为进攻东罗马的时机已到,发兵进犯以弗所和安卡拉等小亚细亚重镇。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任性的伊琳娜仍不肯放弃压迫大军事贵族的政策,因此没有做任何抵抗就选择屈辱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