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帝国复兴梦,东罗马悲乎,幸哉(第31/33页)
奥斯曼是个天才的组织者,他把部落成员训练成一支组织严密、颇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将掠夺的土地分封给将士,鼓励他们勇敢战斗。公元1301年,奥斯曼土耳其人侵占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经过逐步蚕食,占领了东罗马在小亚细亚的领土。1317年,奥斯曼进攻布鲁沙城。布鲁沙是东罗马在小亚细亚西北部的重要城市,由于城垣坚固、防守森严,战争持续了9年之久。公元1326年,当布鲁沙城投降时,奥斯曼已经生命垂危。布鲁沙的陷落标志着东罗马人在小亚细亚一角统治的崩溃。
奥斯曼人定都布鲁沙,控制了通往欧洲的咽喉要道达达尼尔海峡,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国家基础,而且为向巴尔干扩张铺平了道路。奥斯曼死后,这个国家就称为奥斯曼帝国。
公元1326年,吴尔汗继位,其英武有为、远见卓识不让其父。他即位后,厉行进取,继续向外扩张领土。1331年,他从东罗马手中夺取尼西亚城,1337年攻占与君士坦丁堡近在咫尺的尼克米底亚城。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东罗马在小亚细亚的领土全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
在积极开疆拓土的同时,吴尔汉还特别留心政事,进行军队建设和政治建设。其中影响巨大的是,吴尔汗对军队进行改编,建立常备军——由得到采邑的封建主提供的军队和正规的新军。
新军最初由战俘和奴隶中的青少年组成,以后随着对外扩张需要,逐渐变为征集巴尔干地区的少年充任,经过严格训练,成年后补充到新军。新军官兵待遇优厚,享有特权,可以提升为军事、行政长官。不过,他们要终生服役,过集体生活,不得结婚。奥斯曼帝国对新军官兵施以特殊的严格军事训练,数年持续不断,其中包括精选的科目和一般科目,如军事理想、军事知识技能以及阅读、写作、举止风度、身体素质等。吴尔汗依靠这支强劲的军队,不仅夺取了东罗马在小亚细亚的领土,而且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东南欧。
当时,东罗马已沦为二等国家,不仅领土大为缩小,而且政治上也四分五裂,内讧迭起,连年混战。1321年,东罗马皇帝安德洛尼克二世取消了他的孙子安德洛尼克三世的王位继承权,祖孙之间兵戎相见,战争一直延续到1326年,以安德洛尼克三世取得王位继承权而告结束。
1341年,安德洛尼克三世死后,其子11岁的约翰五世刚一继位,贵族约翰·坎塔丘济那就在色雷斯自立为帝。双方内战不休,各自向外乞援。1344年,约翰·坎塔丘济那把女儿狄奥多拉嫁给吴尔汉,以求得奥斯曼人的援助。吴尔汉乘机派6000铁骑,渡过达达尼尔海峡,插足欧洲事务。
1349年,吴尔汗再次应坎塔丘济那的请求,派遣2万骑兵助其抗击塞尔维亚人的入侵。于是,奥斯曼帝国的势力渐渐伸入到东南欧。1354年,奥斯曼人乘势占领了博斯普鲁斯海峡靠欧洲沿岸的加里波里半岛,不再返回亚洲。后来,东罗马曾想利用塞尔维亚人迫使土耳其人退回亚洲,但未能实现。坎塔丘济那与吴尔汗的翁婿关系也遂即告终。这样,加里波里就成为奥斯曼人进军欧洲的桥头堡。
1359年,苏丹穆拉德一世即位后,继续向色雷斯进军。在奥斯曼人的迅猛攻击下,东罗马境内一些名城相继陷落。1361年,阿德里亚堡亦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同时,一批又一批土耳其人,源源不断地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定居在巴尔干。1367年,苏丹穆拉德一世移都阿德里亚堡。不久,奥斯曼军占领整个色雷斯,切断了东罗马君士坦丁堡和巴尔干半岛其余部分的联系,使东罗马陷于孤立。
这样,东罗马仅仅保留着君士坦丁堡一隅,国境蹙到无可再蹙的地步。1363年,东罗马皇帝约翰五世被迫乞和于土耳其:承认了土耳其在色雷斯的主权,自贬为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一个属国。
到此时,东罗马已经沦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但如果它的皇帝够励志的话,也绝非没有复兴的希望。因为奥斯曼人的扩张遭到了巴尔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双方激战了半个多世纪,奥斯曼帝国才控制除了君士坦丁堡城和伯罗奔尼撒半岛部分地区外的巴尔干半岛。如果东罗马抓住机会,在半个世纪内积蓄实力,那么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的臣属国地位还是不难做到的。
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绝大部分后,上天也给了东罗马复兴的机会。正当奥斯曼帝国扩张之势锐不可当,大有席卷东南欧、征服东罗马之际,帖木儿帝国在中亚细亚兴起。奥斯曼帝国的亚洲势力受到了帖木儿帝国的威胁。这两个突厥人建立的帝国大打出手,双方于1402年7月28日在安卡拉决战。而决战结局对东罗马相当有利,奥斯曼帝国战败,被迫降为帖木儿帝国的藩属。而帖木儿帝国在洗劫小亚细亚,恢复了塞尔柱诸小国君主的王位之后,带着大量战利品,胜利地返回了首都撒马尔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