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帝国复兴梦,东罗马悲乎,幸哉(第32/33页)
奥斯曼帝国军事上的惨败引起了帝国内讧。安卡拉一战,奥斯曼苏丹巴叶济德被俘身死,国内大乱,诸王子争夺王位,连年混战。几乎同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直到1413年,苏丹穆罕默德一世即位,奥斯曼帝国才结束国内的无政府状态。此期间,如果东罗马皇帝励志图强的话,依然有很大的机会。因为苏丹穆罕默德一世才干一般,在位期间也没什么建树。可惜,东罗马统治者并没抓住机会复兴。这决定着东罗马走向灭亡为期不远了,因为历史多次给其复兴时机,而它多次视而不见,一旦奥斯曼帝国恢复元气,那么东罗马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1421年,穆拉德二世继任奥斯曼帝国苏丹。他是个有才华、有野心的人,雄心勃勃,立志要灭亡东罗马,占领君士坦丁堡。为了实现此目标,他不惜用重资铸造新式大口径火炮——臼炮,准备攻城器械,改编军制,建造新式船只战舰,储备甲胄、弓箭、弹药,组建庞大舰队,筹措粮草,研究制定各种攻城战略方案,以便彻底摧毁东罗马,称霸欧洲。
君士坦丁堡整个城市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北濒金角湾,南临马尔马拉海,东面隔着博斯普鲁斯海峡与小亚细亚遥遥相望,只有西面三角形的底部与陆地相连。
君士坦丁堡曾在历史上多次遭到攻击,虽然从来没被攻克过,但是任何人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不得不将城池的防御工事做得相当严密。君士坦丁堡易受攻击的西面陆地修筑有两道城墙,外城墙高七八米,每隔50至100米筑有一座城楼;内城高12米,在相当于外城塔楼中间的位置筑有高20米左右的城楼,城外是18米左右深的护城壕。在金角湾入口,东罗马军用铁索封锁港湾的入口水域。君士坦丁堡的地势险要,城墙坚固,防守森严,虽然东罗马此时只有8000雇佣兵和20艘战舰的城防力量,但要想攻破它也非易事。
1453年4月,继位不到两年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自统率12万步兵、2万骑兵、1万别动队、300艘大小战舰,从水陆两路浩浩荡荡扑向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志在一举灭掉东罗马。奥斯曼陆军从西面逼近城堡,海军在海上遥相策应,将城堡团团围住。
4月6日,奥斯曼军首先从西线发起攻势,左翼5万,右翼10万,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精锐的加尼沙里兵团坐镇中军,在大红色夹金丝的华丽帐篷中运筹帷幄。
这是关系东罗马生死存亡的一次攻城战。东罗马皇帝此前虽然无视多次复兴的历史机遇,但在此时已经别无选择,不得不督率城内守军奋力抵抗。在东罗马末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指挥下,君士坦丁堡上空硝烟弥漫,疾矢如雨,奥斯曼官兵始终未能越过护城的壕沟。
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见君士坦丁堡军民抵抗的意志很坚决,意识到利用常规的攻城战术难以攻克,便命令重炮轰城,掩护步兵进攻,加大攻城力度。在隆隆炮声中,数万奥斯曼将士手持大刀长矛,携带树枝、滚动着大木桶冲向护城壕,企图填平壕沟。东罗马守军以密集的火力封锁护城壕,又击退了奥斯曼军的多次冲锋。
这一次,无论是奥斯曼帝国,还是已经气息奄奄的东罗马,都使出浑身解数,力图赢得战争。
奥斯曼人见强攻不下,一面组织火炮继续轰城,轮番佯攻,一面在地底挖掘地道,以便从护城壕和两道城墙下面穿过,直通君士坦丁堡城里。但是,地道还没有挖通,就被君士坦丁堡的军民发现,用炸药将其炸毁。
之后,奥斯曼军又发动了新的攻势。在密集炮火配合下,奥斯曼军推出数十辆装有轮子的活动堡垒,投入战斗,集中火力攻击圣罗马努斯之门(君士坦丁堡的城门之一)。这种活动堡垒外面以三层牛皮包裹,不怕火烧,里面装备有用滑轮操纵升降的攻城云梯。他们企图利用这种战车接近城墙,从而攻进城内。
经过多次激战,奥斯曼军仍然没能攻破城池。与此同时,奥斯曼海军也遭受了挫折。东罗马的4艘热那亚军舰击沉了数艘奥斯曼军舰,冲破包围圈,进入马摩拉海,为君士坦丁堡城送去了大量武器弹药、粮食军需物资。
怒不可遏的穆罕默德二世,鞭笞疏忽职守的舰队司令。在接连失利的情况下,穆罕默德二世召集将士分析敌情、研究对策。他们认为,东罗马在金角湾的防线比较薄弱,如能在那一带偷袭成功,将会使东罗马措手不及,陷于被动。但是,金角湾入口处防守严密,而且又有铁索拦河封锁,舰队无法越过。最终,穆罕默德二世采纳了这样一个建议——借道热那亚商人控制的加拉塔据点潜入金角湾。为此,奥斯曼人以保障热那亚在加拉塔的商业特权作为交换条件,买通了贪婪的热那亚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