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帝国复兴梦,东罗马悲乎,幸哉(第6/33页)
9月13日,双方在突尼斯城附近的阿得齐姆激战。战争刚开始时,汪达尔人占上风,但是盖利麦因兄弟战死悲痛不已,放弃了对军队的指挥,导致汪达尔人一时大乱。贝利撒留趁机收集散兵反攻,获得战争的胜利。盖利麦只得率残部向西退到努米底亚。贝利撒留并不追击,而是率军北上,直取迦太基城。9月15日,东罗马军攻下该城。
贝利撒留预判汪达尔人一定会反攻,便抓紧时间加强工事,准备粮草。12月,汪达尔人大举反攻迦太基城。早已经做好准备的东罗马军在贝利撒留的指挥下,又一举将汪达尔人击败,将其主力歼灭。到公元534年,汪达尔王国被灭亡。东罗马收复了西罗马在非洲的故地。
贝利撒留以少胜多,顺利灭掉汪达尔王国,给了查士丁尼一世巨大信心。在征服汪达尔王国后,查士丁尼一世立即着手全盘复辟罗马旧制。各教堂一律复归正统基督教。所有汪达尔人不得担任公职,汪达尔战俘成为东罗马官兵的奴隶。查士丁尼一世宣布将罗马元老被剥夺的地产一律归还给他们的后代,可是年代久远,地产往往已易手多人,归还原主的法令很难实行。不久,这些措施引发一些动乱。东罗马军不得不去进行镇压。一直到公元548年,东罗马在北非的统治才相对稳定下来。
在征服汪达尔人不久,查士丁尼一世挟着胜利的余威发动了进攻东哥特人的战争。
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一度与东罗马以及意大利的罗马元老维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到他晚年时,那种友好关系不复存在了——东哥特贵族凭借武力和特权侵占意大利罗马元老的地产,同罗马人的矛盾日益尖锐。
而查士丁尼一世与罗马教皇以及西部教会改善了关系,同时在东罗马大肆迫害阿里乌斯派。信奉阿里乌斯派的东哥特人对此极其不满。意大利罗马人中的亲东罗马势力却因此受到鼓励而有所抬头。狄奥多里克虽然尽量避免与东罗马正面冲突,但镇压意大利亲东罗马的势力毫不手软。
狄奥多里克死后,其外孙阿特拉里克成为国王,实权则掌握在王太后阿拉马松塔手里。阿拉马松塔自幼受罗马教育,服装打扮学罗马妇女,佩耳环头饰。她代表亲罗马一派的东哥特贵族——这些人主要是狄奥多里克周围的宫廷近臣,此时他们势力已有所削弱。受罗马文化影响较小的东哥特军事贵族,日益强烈要求对东罗马和意大利的罗马元老采取更强硬政策。他们轻慢阿拉马松塔,不让她用罗马文化教育年轻的国王,而让国王同东哥特武士一起习武练兵。这些东哥特军事贵族拒绝罗马化,还欺负王太后,为其国内的安定埋下了隐患。
公元534年,阿特拉里克酗酒而死,阿拉马松塔地位不稳。鉴于受到国内军事贵族的欺负,处境危险的阿拉马松塔派密使赴君士坦丁堡见查士丁尼一世,表示准备把意大利交还东罗马。随后,她又立表兄弟狄奥达特为国王,企图继续掌握实权。谁知,狄奥达特当上国王后,翻云覆雨,反把阿拉马松塔囚禁,随后将其处死。
查士丁尼一世得知此消息,意识到即将到手的意大利又飞了,便以此为借口向东哥特兴师问罪。东罗马使节到东哥特威胁狄奥达特:你摊上大麻烦了,我们皇帝此次不达目的决不休战!
狄奥达特向东罗马提出的求和条件几近投降。查士丁尼一世依然轻蔑地拒绝了,下令东罗马军向东哥特进攻。不过,相对于征服汪达尔,攻打东哥特的战争超出了他的预料。
公元535年9月,东罗马军占领达尔马提亚。12月,贝利撒留统率8000人登陆西西里岛,当地东哥特军未经认真抵抗就投降了。第二年6月,贝利撒留率军攻入意大利本土,包围那不勒斯城。意大利的罗马人多倾向于东罗马,但除少数元老贵族外,一般人对这次战争并无很高热情,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避免或减少战争对自己的危害。
东哥特王狄奥达特幼习希腊哲学,处世奸诈多变,却文弱无统帅之才。面对东罗马军的进攻,他惊慌失措,甚至与东罗马密议投降。那不勒斯失陷后,东哥特人废黜并处死狄奥达特。公元536年11月,东哥特人推举战士出身的维提却斯为王。
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维提却斯强娶阿拉马松塔的女儿马他松塔为王后,然后率领东哥特主力离开罗马城,北上集中到拉温那,以便对付与东罗马结盟来攻的法兰克人,并防止罗马城的居民从内部作乱。
事实上,维提却斯北上之举是一条下策。他不仅错误地以主力去对付次要的敌人(法兰克人此时已答应同东哥特人媾和),而且因为强迫罗马城的居民宣誓效忠东哥特,并将一大批罗马元老作为人质押解到拉温那,激化了同罗马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