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斋读书录卷四(第7/14页)

“国中大安,和翁归靡时。”

“和翁归靡时”为句,则甚不词,和当为如字之误也“虽不指为汉,合于讨贼。”

“合于讨贼”云者,谓合于春秋讨贼之义。翎侯能为其君报仇,故褒之。大禄等不能护卫其君,故贬之。

“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

言破车师城,因敌之粮,其食本至多,然苦于道远,士卒自载者无多,归途未竟而粮已竭。

“乃者以缚马书,偏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

缚马书,即军候弘所上之书也。

“匈奴使巫埋牛羊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子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

引牛羊诅军、马裘巫祝二事以明缚马亦不过以诅军而已。上文或云马,或云不祥,或云见强,皆非也。

“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凶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

募人送使以还匈奴,若所募之人不辱命,则归来宜受封侯之赏。汉与匈奴本积忿怨,是以封侯之赏报忿也。

“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

补边状者,缮修边备之状也。有能进畜马之方略及补边之状者,郡国上其名于京师。

《外戚传》:“太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壮即为所为。”

“为所为”者,谓彼杀吾母,吾亦杀彼也。

“还幄坐而步。”

还,读若旋。

“其问贾长儿妻贞及从者师遂辞。”

贞,长儿妻名。师、遂,从者二人名也。

“其母将行卜相。”

谓将其女同行而出卜相也。

“上宿供张白虎殿。”

宿供张者,先期供张也。

“奈何令长信得闻之。”

犹云安得令太后闻之也。后吾丘遵语意亦同。

“许氏竟当复立耶。”

成帝前后本姓许,后被废。今许美人生子,恐又立为后,故曰许氏复立。

“是家轻族人。”

是家,私语,指斥官家之词。轻族人者,言动辄族灭人家。

武有子,恐被族灭,故不敢斥言也。

《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谓黄帝之后,其自本曰。”

自本,当是莽别有一篇书自叙其本系也。如《司马迁传》、《扬雄传》、《冯奉世传》,传首皆有系,亦皆诸人自为叙述之词。

“土山渐台西白虎。”

“西白虎”云者,天子之白虎殿在东,今曲阳侯之土山渐台,其制俨与白虎殿等,是西又有一白虎也。

《王莽传》:“莽休沐出,振车骑。”师古曰:“振,整也。一曰振,张起也。”

振,前说是。修整车骑,自往劳遗,以明敬礼其师也。

“傅太后闻之大怒,不肯会,重怨恚莽。”

一劾董宏,一彻坐,故曰重怨恚。

“上应古制,不准行事。”

行事,谓已行之事,言故事也。古制谓周公,行事谓霍光也。《陈汤传》、《薛宣传》皆有行事字,解说创于刘敞,而王念孙畅之。

“考故官,问新职,以知其称否。”

谓谒对之时,问其旧日曾历何官,有何政绩,今新履何职,宜以何为治,杂问以知其称否也。

“克身自约,籴食逮给。”

籴食者,家无储粟,买之于外,亦印市之一端也。

“比三世,为三公,再奉送大行。”

比,近也。谓近时成哀平之世,皆为三公也。成哀大丧,皆预其事,故曰“送大行。”

“是故公孙戎位,在充郎选。”

在,读若才,谓公孙戎之位始得充郎选耳。

“臣莽实无奇策异谋。奉承太后圣诏,宣之于下,不能得什一。受群贤之筹画,而上以闻,不能得什伍。当被无益之辜。”

太后圣诏中有德意,莽代为传宣,不能尽达其德意,仅能得其什一。群贤筹画中有忠悃,莽代为上闻,不能尽写其忠悃,仅能得其什五也。师古失之。无益之辜,言无益于国,当蒙其罪。

安汉公在中府外第,虎贲为门卫,当出入者傅籍。”

凡出入安汉公之府第者,皆著于籍。不在籍者,不得擅出入。

“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

南山东自商颜,西至蟠冢,横亘千余里。杜陵在山北,子方也。汉中在山南,午方也。于山腰通一径,故曰直绝。

“今摄皇帝背依践阼。”

背依,即负扆也。

“诸刘更属籍,京兆大尹勿解其复,各终厥身。”

前汉时,诸刘皆复,世世无有所与。今王氏受命,诸刘仍复其身。勿解者,不解除其复籍也,但终其身而已,其子则不复。

“欲防民盗铸,及禁不得挟铜炭。”

炭以炽火鼓铸,故禁不得挟。

“置五威司命中城四关将军,司命司上公以下,中城主十二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