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斋读书录卷四(第9/14页)

有其实必有其荣,有其感必有其应。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为其事而无功者,未尝睹也。孔之契韶,汉之褒孔养李之精诚通神,皆一贯之义。

“德薄位尊,非胙惟殃。”

按:胙,福祚字。段氏玉裁以为古无祚字,即用胙字耳,言数人之处尊位,非所以福之,适所以殃之也。

“如台不匡,礼法是谓。”

言国家无以匡正之,将礼法之谓何。

后汉书

《邳彤传》:“谋夫景同。”

景同,犹云景从,景附。

《景丹传》:“秋与吴汉、建威大将军耿弇、建义大将军朱祜,执金吾贾复等从击破五校于羛阳,降其众五万人。”

以迁、固文法推之,“大司马吴汉”五字均应有,不得但云吴汉也。

《刘隆传》:“趣吏不肯服。”

趣下当有对字。

“吏乃实首服。”

实字当在首服二字下。

《窦融传》:“融于是日往守,萌辞让巨鹿,图出河西。”注:“守,犹求也。”

守,无训求者。日往守,谓常至萌处也。辞让巨鹿,屡次辞之。图出河西,亦屡次图之也。

“谓留子何。”

留子,谓伯春留于汉也。

“帝将自西征之。”

将自当作自将。

《窦固传》:“固忠至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

固在极西一路,去天山仅千余里,故有功。

《赵憙传》:“更始笑曰:‘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

下文更始大悦,谓憙曰:“卿名家驹,努力勉之。”按:茧栗犊,名家驹,俱不似更始口中语,为其失之过文也。司马迁之文,古人称其能质正,谓此等不妄著浮词耳。

《桓谭传》:“譬犹卜数只偶之类。”

只偶,犹奇偶也,犹只双也。

《郅恽传》:“恽曰:‘孟轲以强其君之所不能为忠,量其君之所不能为贼。’”

引责难于君谓之恭,吾君不能谓之贼也。注引孟子对齐宣王曰“力足以举百钧”云云,又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云云。失之。

《孔奋传》:“徒益苦辛耳。”

刘攽以为益当在徒字上。按益字在下为叶,刘说非也。

《郑宏传》:“四迁建初为尚书令。”

建初下当更有一初字。

《法雄传》:“烧宫寺。”

宫寺,疑当作官寺。

《刘般传》:“因值王莽篡位。”

值字上不合更有因字。

《赵咨传》:“征拜议郎,抗疾京师。”

抗疾者,累起召而固以疾辞也。

《班固传》:“诏以遣责竞。”

诏以,当作诏书。

《第五伦传》:“亦宜所以安之。”

宜字下疑脱去一思字。

“乃召羽具告之,谓曰。”

告之下不当更有谓字。

《爰延传》:“臣闻天子尊无为上。”

为当作二。

《章帝八王传》“中常侍郑飒、中黄门董腾并任侠,通剽轻,数与俚交通。”

按:剽轻,剽悍疾躁之人,飒、腾与之通也。

《种暠传》“推达名臣桥玄、皇甫规等为称职相。”

殿本考证曰:“监本无相字,臣会汾按:桥玄于光和元年一为太尉,皇甫规历职边郡,官止度辽将军,未尝为相也。相字舛误无疑。若从监本,则语势又似不完,疑为字亦误,今姑从宋本。”国藩按:称职相,谓种暠也。以其推进名臣,故曰称职。非谓玄、规为相也。

《臧洪传》:“辞行被拘。”

观此语,则洪于请兵之后,复有只身赴难之请,为袁绍所拘留也。上文叙绍竞不听之下,少有疏脱。

《左周黄传论》:“则武宣之轨,岂其远而。”

前书《公孙宏卜式传赞》备言武宣两朝得人之盛,故此言武宣之轨。

《段颖传》:“思为永宁之算。”

按:前言扬雄疏云:“不暂疲者不永宁。”颖前疏引其语,故曰永宁之算。

《袁绍传》:“是以周公垂涕以毙管蔡之狱。”

毙应作蔽。

三国志

《后妃传·文昭甄皇后》:“明帝爱女淑薨,追封谥为平原懿公主,为之立庙,取后亡从孙黄与合葬,追封黄列侯。以夫人郭氏从弟子悳为之后,承甄氏姓,封悳为平原侯,袭公主爵。”

淑以幼女天亡,而追封以邑;黄以幼子天亡,因嫁殇之故而追封以爵;悳以郭氏因后族之故而袭甄姓封爵,重纰貤缪,于斯极矣。

《董卓传》。

终叙李傕、郭汜、张济、胡才、张乐、韩遂、马腾、马超后事,文势迈远,有似《史记》。

《夏侯渊传》。

自首至“汧氐反渊引军还,所叙十三事,而字数极少,有似《史记·曹参世家》。

《曹仁传》。

将骑兵数数点出,仿《史记·灌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