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二(第6/12页)

复彭雪琴 咸丰十年七月十八日

宁国河窄而木少,水师兴办,诚不易易。然目下所争者,在宁国之能保与否耳。不能保,则陆军并无进兵之路,水师更无下手之处;能保则购木设厂,虽小河亦可办成。现奏调次青以温处道换补皖南道,如郡城不失,次青八、九月当至宁接印履任,即可令其就近兴办水师。阁下如有闲暇,或于明岁往访次青,指点诸事,月余即可往返。如不得闲,即不去可也。

黄翼升保赴淮扬,实因奉旨后无人可保,且明年仆亲往淮扬,亦须于今年预派心腹数人前往。故令少荃、昌歧两人同去。阁下身边无人之苦,仆亦深知。且水师须驱逐民船,禁止洋烟,正须全副精神,大加整顿,断无以诸事专累一人,渐致决裂之理。特此等重任,殊觉无人可保,阁下代我屈指计算,亦必知其窘也。黄翼升之精力兴会,似尚有为之材,若能练出河标兵丁皆成劲旅,又可省募勇六、七千,是国家东南旋转之机,鄙人职分应办之事。阁下目前整顿之际,不能放昌歧出走他处,则可令其缓缓启程,不与少荃同行,或迟数月再去,或随我同去,听阁下酌办。

复李次青 咸丰十年七月十九日

——吴退庵事,即照来示札饬募二千五百人,录札奉达。军事是极质之事。《二十三史》除班、马外,皆文人以意为之,不知甲仗为何物,战阵为何物,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不可信。仆于《通鉴》中之不可信者,皆用笔识出矣。退庵若以编辑《二十三史》成书,为治军之蓝本,则门径已差,难与图功。阁下与之至交,须劝之尽弃故纸,专从事于点名看操,查墙子诸事也。

——目下衢、严无警,贵部前赴广信,请阁下仍来祁门一叙。晤面后再专人至广信调队,由华埠以至徽州。温处道可不必禀请代奏谢恩,若调补皖南道,则当自行具折谢恩。

复左季高 咸丰十年七月十九日

惠缄敬悉。营制极精,所改俱有深意。惟亲兵刀矛队内间以小枪,似尚不适,后幅条约,微嫌其多。御众之道,愈简愈妙。

此间调度,总难妥善,有复次青一信稿。行徽州府一札,并抄呈尊览。如有不妥,即乞迅速详示。恐见面时,大局已定,难于更换也。鄙意广德一路,最为吃重,请阁下当之,凯章辅之。池州一路次重,春霆当之。宁国不失,则坐守尚易,次青当之。宁国若失,则全局大变,又当另议。请分别二层,迅赐裁示。贵部东来,亦不宜全走陆路,或由袁州等处雇船至饶,两头陆行,中段水行,亦足少纾士卒之力。一月之食,即札台预备,能否按月如数,尚未可知。然筱泉于阁下事,必尽力也。捐事现未兴办。厘事用人拟仿润帅之法,多用小者,少用大者。以二李一沈为主,余皆用府厅以下。俊臣既赴粤不归,即改用吴退庵。次青三日之内,五次来信,以百口保之,南屏亦力保之。究系坚卓之士,或可发愤一洒前耻。望助其支领口粮军装等项为感。

复张筱浦中丞 咸丰十年七月二十日

惠缄敬悉。此间拟分三路援宁,另备公牍咨达。鲍军人数最多,势不能不先趋石埭。诚恐石埭纵能得手,而为池州、青阳所牵制,不能遽行前进,仍无补于宁国之危。张军趋泾县,李军趋旌德,二路去宁国较近,又恐人数略少难期得力,再四思维,未得完策,姑且如此布置,仍祈卓裁酌示。

三路米粮,应如何筹办,亦祈分别示知。江西六月饷银,归敝处新粮台办。现据报三万,尚不如向来协饷五万之多。来示奖饰之语,层见迭出,而不知饷项一节,十分竭蹶。设前奏允准,则新旧交替之际,竞无银两可以点缀而弥缝之。每念及此,尤深焦灼。

庞阁部、季太史两缄接到。江苏郡县,日在水深火热之中,大旱之望,不虞之誉,皆萃于鄙人之身。将来望极而怨生,誉过而毁来,惴惴之衷,良不知所以善其后。素蒙关垂,尚乞时赐南针,无令涂辙大迷,是为至愿。

复李筱泉 咸丰十年七月二十一日

——来缄云,应行增设裁并之处,俟各路禀报到日,参核再详,甚为妥洽。蔡少彭云:“矫弊更防其过骤。”此语极可佩也。大抵欲革弊者,必新章十分妥善,远胜旧章,然后下手,否则不可轻动。

——“官绅参用”四字,两湖业有成效,江西亦宜仿照行之,无疑义矣。惟采访宜多,委用宜慎,平日以薪水养之,留于省城,札派时,则必再三叮嘱,庶得用绅之利,而去其弊。

——公事知而不言,坐视成败,自菲所宜。阁下今既补赣南实缺,尤不必过涉客气,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亮其心,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讦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除此二戒外,概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