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七(第6/14页)
惟既增出款,即须筹画入款。长江之饷,五省各留厘卡一处,系出于正赋之外。臣尚以太多为虑。江苏水师则经费出自司库,断不能于正额之外添出无著之饷,尤不可狃抽厘之说,留一永远之卡。溯查乾隆四十七年增兵六万有奇,其时大学士阿桂上疏陈论,以为国家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为继。臣国藩于咸丰元年在侍郎任内奏请裁兵,即引伸其言,叹为远虑。今日整理水师,岂肯尽背前言。
江苏水师,嘉庆、道光年间,每岁用银若干,苏省无案可稽。此时约略计算,总不欲使新章之银浮于旧制之外。如其不敷,更须酌裁陆兵以补救之,不独江苏为然也。即沿海各省整顿水师,均须核算饷项,如使新饷果浮于原数,即应兼裁陆兵以酌济水饷。盖水师久无战船,非修造两三年不能集事。陆路纵缺额兵,苟募勇两三月,即可成军。陆路则有事招勇,无事裁撤。水路则制器于多年,取用于一旦。权衡缓急,海疆似以水营为重,其他省之但有陆兵并无水师者,纵不遽议裁撤,趁此中原大定之际,亦可将出缺之弁兵缓至二十年后再议募补,将来重募之日,尽可仿浙江之例,大减额兵,酌加口粮。此又因节省经费而兼筹陆营之计也。谨议江苏水师事宜十四条,营制十六条,缮具清折,恭呈御览。伏乞敕下各衙门详细会议,归于至当。
凡疆臣奏事,每畏部臣驳诘,亦古来之恒情。独至此等大政,则不畏驳诘,且惟恐其不驳,惟恐其少驳,目前多一诘难,日后少一愆尤,不特求部臣再三驳诘。即江苏前后各任如协办大学士湖广督臣李鸿章在苏省用兵最久,洞悉水陆情形。两江督臣马新贻在浙江办理减兵事件,讲求已熟。江苏巡抚丁日昌素有捍御外洋之志,并请敕下李鸿章、马新贻、丁日昌各抒所见,将江苏水师船政妥为核议,务使外防与内盗并谋,旧制与新章兼顾。臣虽离两江,倘有所见,仍当续行陈议,期于利多弊少,不特江苏为然,即长江水师亦乞敕下沿江五省督抚随时察看。如有不妥之处,三年以内尽可奏明,斟酌损益,臣断不因系初议之人,稍存回护之见。
臣之微意,不过欲使中国兵勇以舟楫为室家,以海洋为坦道,庶几事以屡试而渐精,人以狎水而渐壮。至于船式如何而后善,营制如何而后强,自当博采群言,不敢略执成见也。一俟江苏水师定章后,沿海闽粤各省,均可参酌办理。大局幸甚。所有酌议江苏水师事宜缘由,谨会同两江督臣马新贻、江苏抚臣丁日昌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谨将酌议江苏水师事宜十四条,开单恭呈御览。
第一条:分别内洋外海及里河三支。
江苏辖境江海汇归之处,固称泽国。即江以南,苏、常、松、太等属,亦复湖河纷歧,跬步皆水。原制水师,内河、外海分为两支,今拟改为三大支:曰内洋、曰外海、曰里河。自江阴之虾蟆山以东至崇明之十激口四百余里,皆长江之尾闾,此内洋也。自十滧口以东八十里至佘山,由佘山以北至赣榆县之鹰游门出洋约八九百里,与山东洋面毗连,内为五条沙,外为黑水洋。由余山迤南至金山卫出洋约二百七八十里,与浙江洋面毗连。此外海也。至腹地之水,以太湖为巨。浸太湖人海,凡分三道:北为刘河,南为黄浦江,中为吴淞、江,此里河也。就内洋而论,北岸之港五十有四,南岸之港二十,崇明之港五十有五,沙路丛出,最易藏奸。就外海而论,羊山,马迹,花脑,陈钱,有避风,皆为盗贼出没之所。其沙船遇盗,则佘山前后尤多。就里河面论,太湖久为盗薮。而泖湖、淀山、阳城、昆城等湖及福山、江阴等口,亦常有抢劫之案。外而御侮,内而诘奸,三支水师,均不可少。
第二条:内洋外海水师分立营数。
江南水师向以提督所属之南汇一营,苏松镇之中、左、右三营及所属之吴淞,川沙二营,福山镇之左营一营,狼山镇之右营一营,及所属之掘港一营,为外海九营。近年长江章程内新议添设狼山镇属有通州、海门二营,共为十一营。今酌量核议,应于其中分五营为内洋水师,分六营为外海水师。查福山一镇系道光年间所创,外海之营太少。今拟拨苏松镇之川沙、吴淞二营,改归福山镇管辖,凡内洋五营:曰苏松镇之右营,曰福山镇之左营,曰狼山镇之右营,通州海门营。凡外海六营:曰提督之南汇营,曰苏松镇之中营、左营,曰拨归福山镇之吴淞营、川沙营,曰狼山镇之掘港营。内洋五营略分汛地,北岸上游狼山右营主之,北岸下游通州营主之,南岸上游福山左营主之,南岸下游海门营主之,崇明南北皆苏松右营主之。外海六营则不分汛地,当以吴淞口、十滧两处为各艇船停聚之所。无事之时,则分别月分轮流巡哨,有事之际,则不分畛域一体剿捕。至于分月巡哨之章程,失事之处分,统俟初次部复到后再行续议。其内洋五营与长江水师之江阴营如何分别巡哨,互相防卫之处,亦俟下次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