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泛滥与恐慌(第17/17页)
有人指出,最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各方一直在没收数量巨大的可卡因——可卡因的价格仍然在下降。这与每一个执法部门的想法都背道而驰:他们都认为没收可卡因就可以减少其供应量,因而可以提高其价格。如果可卡因变得非常稀少,那能买到它的人就会有更少。那就不值得再贩毒,毒品市场就会大大缩小。然而实际情况完全相反:尽管南佛罗里达特种部队的能力非常令人钦佩,但涌入美国的可卡因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没收的数量对毒品交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可卡因的价格还在下降。
白宫的战略家们干脆选择不这么看。当有人问其中的一个为什么大街上的可卡因的价格仍然在一路狂跌,他解释说,由于总统的禁毒计划非常成功,完全消灭了可卡因市场,因而导致需求一落千丈——才造成可卡因价格的崩溃。这完全是一派胡言。不过这个世界必须习惯政客们对毒品问题胡说八道,
滥用毒品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政治议题,也是一个问题重重的现象。在美国,公开对毒品宣“战”代表着政府强有力的形象,也为政客们储存了相当多的好处:坦率地说,打一场全力以赴的战争这样的号召会使优柔寡断的看起来很果断,使胆小的看起来很勇猛,即便最虚弱的官僚也看起来像是严肃的斗士。这就是那种能给选民留下深刻印象的豪言壮语。但它是个可怕的错误。“战争”这一概念本身意味着一方会赢而另一方会输。然而毒品问题不是这种情况。也许我们可以将滥用毒品问题降低到最小程度,即便是乐观得无可救药的政府官员也承认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它。因此,永远也不会有明确的“胜利者”。
美国的政客们把与毒品上瘾现象作斗争描绘成一场“战争”,实际上是让自己陷入困境,因为禁毒斗争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可战胜的。然而一旦标上了“战争”的标签,就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想输。正如尼克松1971年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无法消灭毒品带来的威胁,那么它就会消灭我们”。里根和布什由于对毒品宣战,使得自己不得不出台一系列不断升级的财政政策,这些政策会让他们付出很大代价,却无法最终产生什么效果。一旦公众脑子里集体装入了这是一场战争的意识,那就没有了回头路。
美国并不是唯一一个打击贩毒开始像是打一场战争的地方。在美国以南大约5,600公里的地方,情况已经开始急转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