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第10/16页)

刘锜是官家信任的近臣,在官家心目中刘锜是个很有分量的人,马扩刚从燕山回来,他似乎就是燕山府的化身。官家知道师师去年曾与马扩见过一面,今天让他们两个陪来,一定是伺隙向他们打听收复燕山之事。这固然与她平日的郁郁寡欢、落落难合的脾气不符,但是这与此时此地的气氛是调和的。师师向来任性,有时被他拘管得紧了(用一种精神上的压力来拘管她),为了表现她的独立性,会像匹劣马似的撒一阵野。这个脾气,他也曾几次领教过。毕竟她今天是关心收复燕山这件大事,而收复燕山这个功劳,总的说来应该记在自己账上。她关心地打听这件事,目的无非是使他高兴。因此师师的异常表现,也没有引起他其他的想法。

但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原因,使得官家甘冒几十万人的流言蜚语的危险,忍不住每隔顷刻就要向师师的方向转头望去。

这个说不出的原因,可能是他模糊地意识到在他和师师的关系中,曾经对刘锜有过某种回忆。虽然时隔数年,刘锜早已用自己的谨慎的行动改变了他的看法,但是那个淡淡的印象并没有从他的回忆中完全抹掉,而刘锜身上使他不期而然地感到的那种分量,此刻对他似乎也形成一种压力。

当龙舟慢慢地从奥屋中驶出来,吸引着观众注意力的时候,师师也像所有的观众一样焦急地望着龙舟,希望它快点驶到终点。那时官家已经通过十字岛上的锦步障,从水殿移驾到五殿中一个靠近师师方向的方殿中坐下来。这是十分不谨慎的举动,因为无论是按照旧例,还是要选择一个参观竞渡的最显豁的位置,官家都没有理由坐在这座偏侧的方殿上。但是发酵的面粉里已经掺入一点酸素,这时他对师师的注意力已经远远超过他对竞渡的兴趣,远远超过他对观众的戒心,再也顾不得这些无关宏旨的小节了。

这座方殿距离师师的彩棚更近,他看得也更加真切。他从师师的表情中看出她与全场的人一样着急的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这艘龙舟也是个大玩具,看起来庞然大物,富丽堂皇,自己却不能行驶,要依靠岸上的人夫纤引,行程十分缓慢,一段路要走好半天。安排这个传统节目的想法,大约是要用这艘龙舟的缓行来衬托停会儿竞渡的虎头船的高速度。不拘泥于成例的官家却在心里想到这个办法不妥,明年一定要改革,事前就让它碇泊在终点,省得大家望眼欲穿。

官家这个想法并非他自己希望竞渡快些举行,而是希望竞渡的紧张的场面,能够迅速吸引去师师全部的注意力。

可是龙舟仍然以牛步化的速度驶行,这时发生了严重的问题。

官家感觉到她已经注意到他对她的执拗的凝视。有两次,她抬起头来把眼光看到他凭栏俯伏的地方。但是后来的一次,当他的视线将要去攫获她的视线的时候,她迅速躲避开去。她收回了自己的视线,一面转过头去和刘锜说话,一面打开折扇使劲地扇了几下,似乎不耐烦地要把那拘管得她太紧的执拗的视线从她身边扇开去。这几扇非同小可,他感觉到这是一个不稳定的情人从他的掌握中逃离、退却的不自觉的信号。这使他诧异、惊疑,并且把已经在他心里解决了的这一套绯色裙衫为谁而穿的问题重新提了出来。这一次问题是带有倾向性的成见提出来的,因而格外严重。

不用说,刘锜是最大的嫌疑人,但是这个怀疑不难证实。按照官家的想法,刘锜是军人,曾经提出整顿虎翼军的方案,而且一度有人主张让刘锜去主管那个虎翼队。刘锜无疑是虎翼队的支持者和同情者,而他自己,不管怎样,人们公认他是龙翔队的后台了。他只要弄清楚停会儿在两队比赛中,师师同情、支持的是哪一个队,就可以看出她的倾向性,也可以判断出今天这套裙衫她究竟为谁而穿的。

官家这一猜,又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师师确实有点精神异常,这次是由那幅倒霉的《听筝图》引起的,她确实支持虎翼队,但并非因为刘锜的缘故。东京城里一百万人口中有九十五万人都倾向于虎翼队,师师是染局匠王寅的女儿,有过一段孤苦伶仃、流浪街头的童年生活,这使得她的思想感情不可能不与大众呼吸相通、休戚相关。她不可能不支持虎翼队。官家与她的个人的密切关系,不能够改变她的根本立场。官家似乎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以他的宫廷的名义组织起来的比赛队伍如此不得人心,而他本人偏偏又愿意把自己至高无上的名义让它利用,支持它、偏袒它,使得自己也成为人民谴责的对象?这是一个在愚人也许偶尔会想得到,而在自信心特别强的聪明人却往往不会加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