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第4/19页)
拉拢吴幵、莫俦,重用王时雍、徐秉哲,这一条又是斡离不的重要谋臣刘彦宗建议的。这时金朝方面,经过斡离不的委任、粘罕的认可,已正式任命刘彦宗综理主持经济方面的事务,畀以全权。连得太祖皇帝特别赏识擢拔的宗室大臣后来封为陈王的完颜希尹,在外交事务上立有殊勋、目前已转到后勤部门的撒卢母以及粘罕亲信高庆裔等三人,虽经粘罕郑重推荐,也不得不屈居刘彦宗之下,成为他的助手。
刘彦宗新官上任后,要拿出一点颜色来给宋人看看。渊圣回銮时,他让渊圣带回一封粘罕、斡离不联名亲笔署押的信,内开:
某某、某某等谨致书于大宋皇帝。提师远涉,唯赖金银犒设军兵。初破城时,本议纵兵,但缘不忍,以致约束。今欲犒赏诸军,议定合用金一百万锭(五千万两)、银五百万锭(二亿五千万两)、缎子衣绢数不限(无限之数),官私望早依数应副云云。
这里提出的数字,勒索黄金比第一次围城时又增加了十倍,白银增加五倍,好在它们是无法完成的,也是不能谈判的,乐得提出来向宋朝作无厌之求。渊圣皇帝把信转交给计臣王时雍,王时雍驾轻就熟,把老文章重抄一遍,另拟榜文,请渊圣过目后,连夜刻印出来,张贴在东京城里的通衢大街上:
勘会大金军既登城,敛兵不下,保全一城生灵,恩德甚厚。今奉到国相、太子致御书及枢密使刘都统函索犒军金银表缎若干,自当竭力应付。除内藏元丰库及龙德、宁德两宫御前皇后阁里太子宫并臣僚之家,已根刮到数目外,大段缺少。今晓谕权贵戚里豪富之家及凡有金银表缎人户,各仰体大金之恩,一匹一两以上,尽行转纳。差王时雍、徐秉哲主管四壁收受秤数交割大金军前。如敢隐匿,仍许诸色人告,以一分给赏,虽奴婢告主,亦不坐罪……并布措置施用。
十分了解宋朝情事的刘彦宗知道经过两次围城之役,宋朝的国库已竭,榨不出多少油水来。他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榜文中谈到的“元丰内藏库”。如非经过实地调查,他决不轻易相信榜文中说到“已根刮到数目”这一句轻描淡写的话。
元丰内藏库,原名“封桩库”,始创于宋太祖赵匡胤年间,已历一百多年。赵匡胤统一天下后,殷殷以燕云犹沦于契丹为忧,特在内廷创设“封桩库”,规定三司使每年要在国家收入项内提出一定成数的金银财帛,作为羡余项目拨入封桩库。封桩库定下了严密的制度,库房钥匙要由官家本人掌管。每次新君即位时,都根据太祖皇帝遗训,“封桩库候财货丰殖,即用赏战士,以取燕云之地,子孙不得别用”,在太庙起誓。这道宣誓手续颇有点吴王夫差即位后每经过一道宫门就有人提醒他“夫差,尔忘尔父之耻乎”的味道。一来要子孙不忘收复燕云之地,二来限制他们不得擅自动用。要经过这道手续,新君才得领受大行皇帝或禅位的老皇帝留交下来的钥匙及账册,才算是过了明路而不是偷偷摸摸私相传授的皇帝。
北宋诸皇帝不敢冒家训之大不韪,即使碰到经济危机十分严重,国库如洗,甚至只剩下一本空账簿那样的窘境中,对封桩库还是不敢正眼儿相觑,随便动用。每年应该入库之物,也不敢有所短缺。
神宗皇帝可算得是太祖皇帝的克肖子孙,他变法改制,一心要富国强兵,西陲用兵多年,都不启用封桩库,反而增加了入库的财物,三次扩建库房,在思想上和物质基础上做好了收复燕云的准备工作。
到了元丰年间,经过他第二次扩建后,封桩库已扩大至九十二间库房,里面满满堆着金银财帛和军需物资。他御制了四言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各一首,表达他克绍箕裘不堕祖志的思想感情。
四言诗是:
五季失国,猃狁
造邦,思有惩艾。
爰设内府,基以募士。
曾孙保之,敢忘厥志。
五言绝句是:
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
顾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
五言律诗是:
龙虎兴昌运,山河镇国都。
龟畴延宝祚,凤德显灵符。
道盛尧咨岳,功高禹会图。
九重方执象,万里定寰区。
这第三首诗是神宗皇帝本人的畅想曲,他练兵理财,目的就是希望有这样的一天,收复燕云,平定契丹,万里寰区一统。可惜西北用兵,胜败互见,北伐之师,未能实现,赍志以殁。这三首诗共计有九十二个字,他小心地不让诗中出现重复的字,每个字就作为每一间库房的编号标目。
库房的大小不等,里面贮藏物资的价值不同,宫廷中对此又讳莫如深,不让外界知道,因此很难估计出一共有多少库存,价值若干,但可以断言的,在神宗时期,封桩库是空前兴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