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帝之死(第8/15页)
秘书令李彪接口道:“陛下如果专以门第取士,那么对于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与孔子的门徒,您选哪家人才呢?”著作佐郎韩显宗带着几分不满的口气说:“陛下岂能以贵袭贵,以贱袭贱?”门阀制度其实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长此以往,如何提拔平民精英?孝文帝不得不分辩道:“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朕也不拘此制。”
门阀制度不仅激起鲜卑平民的怒火,九品的划分在汉人中间也引起争议。
孝文帝与朝臣们共论海内姓族及人物,许多大臣认为薛氏应为河东大族。孝文帝反对说:“薛氏是蜀人,岂能入郡姓!”
当时担任禁卫统领的直阁将军薛宗起执戟站在旁边,闻听此言,愤愤不平,气冲冲道:“臣的先祖一生在汉朝做官,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而今臣跟随陛下,那是胡人不是蜀人。”说完,把手中长戟狠狠摔在地上,长戟断成数截。
大家吓一大跳,孝文帝拊掌大笑道,“你就说不是蜀人罢了,挖苦朕作甚。”沉吟片刻,想了想,缓缓道:“那么好,朕为甲姓,你为乙姓,怎么样!”孝文帝瞅着涨红脸的薛宗起,不失幽默地道:“你哪里是‘宗起’,分明是‘起宗’嘛!”
可见门第之争有多激烈,恼怒起来竟敢与皇帝顶撞,幸亏薛宗起是孝文帝的近臣。人为制造矛盾,九品中正制又将亡掉一个帝国。孝文帝并非不知道门阀制度的缺点,但为了赢得拥有绝大社会财富的鲜卑大贵族和汉人豪强支持,只得如此。
试想,如果唯才是举,不习诗书的鲜卑人如何能够竞争过汉人,融合民族的理想岂不泡汤。若无门阀贵族支持,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北方门阀在百年蛮族战争之中能够保持住中华传统文化难能可贵,算一件大功德。
孝文帝认为南方文化高过北方,盲目推崇南方士人,曾经当着群臣和南齐外交官的面称赞南朝大臣:“江南多好臣。”侍臣李元凯当时出言讥讽:“江南多好臣,岁一易主;江北无好臣,百年一易主。”南朝的大臣怎么怎么好,几乎一年换一个皇帝,北方没有优秀的官员,而今一百年还是你大魏。李元凯的话虽说夸张,但南方政权和皇帝更换频繁是事实。孝文帝感觉失言,闭口不语,非常惭愧。
矫枉难免过正,孝文帝全盘否定鲜卑文化,全盘接受汉文化的态度并不足取。但是,若非孝文帝一意汉化,中国怕要像中世纪的欧洲那样长期陷入黑暗的世界。
有人认为孝文汉化使鲜卑人的勇武之气丧失殆尽。但我赞同另外一种观点,鲜卑建国百年,暮气已深,从他们反对南征可以看出来。孝文迁都实是振奋了魏国人的士气,迁都后五年内三伐江南,刺激魏人尚武之气。
人生不过百年,没有人放眼未来,他们只关注眼前利益得失,鲜卑守旧势力地反抗日渐激烈。他们抱怨孝文帝亲近中原汉人,疏远本族和代北人。鲜卑贵族们见孝文帝意志深不可夺,便聚集在太子元恂身边,希望太子能够恢复鲜卑旧制,一场阴谋悄悄诞生。
杀子
14岁的太子元恂是孝文帝长子,鲜卑人普遍早熟,元恂有自己的理想,不想盲从父皇的国策。在鲜卑人影响下,元恂成为北魏国的愤青,极端鲜卑主义者,不喜欢穿汉服,私下里常著胡服。
元恂讨厌汉化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他身体肥胖,而河南气候炎热,不如旧都平城清凉。其二,和大多数顽皮的小孩子一样,不喜欢学习。鲜卑人不讲文化,牧羊放马,纵鹰围猎,正和元恂胃口。
密谋发动叛乱的鲜卑人相中元恂,利用思念家乡的心思,唆使太子返归平城。密谋集团的主谋就是那个曾经苦谏冯太后不要废孝文帝的穆泰。二十年过去,孝文帝离鲜卑人渐行渐远,时任定州刺史的穆泰悔不当初,借口身体不好,不适合南方暖湿的气候,请求朝廷调任恒州。北魏迁都洛阳之后,故都平城在恒州境,穆泰欲回到平城另立朝廷。
孝文帝不知有计,把穆泰调任恒州,原恒州刺史陆睿转任定州刺史。征北大将军陆睿是北魏国名将,几次出征柔然大获全胜。穆泰到达平城之后,与陆睿一起谋划政变,勾结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镇北大将军乐陵王元思誉、安乐侯元隆、抚冥镇将元业、骁骑将军元超等人,单等太子元恂回到平城举行叛乱。他们没想到太子元恂出事了。
元恂打好如意算盘,趁父皇去嵩山巡察的机会逃归平城。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的少林寺建于太和二十年。元恂北叛之日正是孝文帝游嵩山之时,可能为少林寺剪彩去了。元恂带领左右亲信,斩杀敢于阻挡自己的老师高道悦,骑快马出城。领军将军元俨得到报告,果断下令封锁宫门、城门,将元恂等人困于城中。第二日凌晨派人飞骑报告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