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邓氏家族(第7/8页)

这一切看上去很美,却没人看出,其实里面很糟。

根本就没人知道,外表欣喜的刘庆,却是带着一颗悲伤的心走的。要知道,儿子尽管当了皇帝,可当的是什么皇帝,他完全可以预知。因为刘祜的这个皇帝,就是一个摆设。

真正掌握权力的,还是邓太后。

正如刘庆所看到的,邓太后是封了皇帝,但她仍然临朝听政。刘祜就是个傀儡,坐着看就是了。

但在邓家人看来,这一切就像顺水推舟,只要没什么特殊情况,在汉朝的河道上,皇帝刘祜这只小舟,还得由邓太后来指定方向。

在太阳底下,邓太后所作所为,似乎是经得起阳光考验的。这是邓家,甚至是汉朝人的和谐想法。事实上,还没有人看出,邓太后心里还埋藏着一个惊人的阴谋。

直到有一天,一切昭然若揭。

四 小人物大梦想

公元一○七年,九月二十一日,邓太后提拔了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太傅张禹,一个是太常周章。太傅张禹被任命为太尉,太常周章被提为大司空。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人也;周章,字次叔,南阳随人也。

仔细观察东汉政治的人,都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自刘秀立国以来,只见皇族和外戚在洛阳城忙活。刘庄崩前,是皇族在忙,等到他死后,外戚就忙开了。无论两派势力怎么忙,就是没别人什么事。

这个别人,就是外廷文官集团。

到目前为止,东汉文官集团,只听说过袁安和任隗曾经很牛,除此之外,别无他人,势头之发展,着实令人忧愁啊。可是,偌大的一个文官集团,有骨气的都跑哪里去了呢?

让我来告诉大家,他们都被驯化成乖孩子了。

把文官威信扫出东汉政治影响圈外的人,不是别人,而是刘秀。刘秀立国之初,其政治理念很有问题。他认为西汉末期,皇权之所以滑落王莽之手,主要是文官集团势力太猛,劫持皇权,再加上外戚从背后捅了一刀,什么好东西都被人家抢走了。

所以为了避免悲剧重演,他一上台就打压文官集团和外戚势力。

打压对手最基本的办法,就是把他架空。刘秀虽设了三公位置,但实际上并不让他们管事,管事的人移到了宫廷尚书署。

刘秀的设想,似乎不错,可现实却很残酷。他做梦也没想到,貌似美丽的政治理想,非但没有还原西汉初期的政治模式,反而将汉朝政治推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刘秀不知道的是,要实现他伟大的皇权梦想,首先有一个大前提:皇帝继承人,必须是想干事,并能干事的人。一旦有想干事,却干不了事,或者是不想干事的家伙,皇权就危险了。

事实也是如此,权力二代刘庄走后,刘氏的第三代皇帝刘炟就有些撑不住了。

东汉外戚力量,在他的任期里迅速发展,完成了政治资产的原始积累,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皇权由一家独大,变成了两家火并。

当初,刘秀只看到文官集团的可怕,却没想到当皇权处于最危险的时候,文官却是皇权的救命恩人。

整个西汉史,即可证明这一点。吕氏企图霸政,是文官陈平等人出力摆平的;刘病已当皇帝时,是文官魏相当幕后推手,干掉霍氏外戚,抢回皇权的。

权力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不是孤立产生的。皇权有上升期,有没落期。无论哪个时期,两只手总不比四只手干活好。刘秀的失策之处,就是把权力代理商一脚踢掉,从此失去了替皇权保驾护航的资格。也正如此,他们只有眼睁睁地看着邓氏外戚扶持婴儿皇帝,却手足无措。

文官身处体制之内,却远离政治权力,这就是东汉政治悲剧的源泉之一。

从东汉立国起,太傅邓禹就主动做个乖孩子,后来他的同宗邓彪也做了太傅,也是个乖孩子。到了眼前的太傅张禹,也是乖得不得了。

但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大司空周章。

如果说,袁安和任隗等人曾经是东汉文官的代言人,那么周章就是后起之秀。当年,外戚窦宪很嚣张的时候,周章跟随太守工作。太守说要去拜访窦宪,周章却把他拦住,并且叫道,别去了,窦氏撑不了多少年了。

在周章的阻挠之下,太守没有见到窦宪,正因为如此,救了太守一命。刘肇除掉窦宪后,将窦氏政党一网打尽,没跟窦宪攀上关系的,都安全没事。

窦宪那么牛的时候,周章都不乖。现在,他当上了大司空,就更不乖了。为了表现他的胆力,周章秘密纠集一帮文官,准备单挑邓氏外戚。

他认为,如果事情成功,东汉政治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邓太后一手遮天的汉朝,人人都说邓太后好,但周章却说这是个大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