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暗夜之光(第6/9页)
首先,自汉朝开国以来,外戚当权,从来都是母族那边的舅舅们,现在却轮到了妻族的内兄内弟来值班了。其次,女人第一次作为皇帝密使,进入汉朝历史。而这个皇帝密使,就是刘祜奶娘王圣的女儿伯荣。
嫡母系、妻系、奶娘系,三大门派莫名地凑到一块儿,不是历史太会开玩笑,而是一个很严肃的选择。刘祜因为生母早折,他的人生记忆,就是嫡母、奶娘以及老婆的记忆。
在他看来,没有比这些人更可靠的了。除了以上三类人物,小刘也没忘记忠实的支持者。于是他派人去把杜根找回来,老杜东躲西藏十五年,还真被找回来了。
现在回想起来,人生不易啊,这是打掉邓氏集团之后,刘祜最想说的一句话。人生苦短,则是第二句话。刘祜决定,他要出门溜达溜达,呼吸新鲜空气,释放自己那颗被压抑的灵魂。
说溜达,是个措辞,其实就是旅游。但是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皇帝旅游,跟普通人不一样。当初,秦始皇出门,一路浩浩荡荡,好不威风。他是威风了,可百姓就辛苦了,走到哪里,哪里的GDP就全被他们啃光了。
秦始皇带了个坏头,搞得后来的皇帝,都想跟他比排场,结果皇帝可是爽坏了,可百姓就吃不消了。
相对秦始皇或者是后来的皇帝来说,汉朝的皇帝还是比较收敛的。皇帝要出游,很少有为了充面子倾国倾城地上路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是这方面的模范人物,出门可以,能少去几个地方就少去,决不浪费。
只可惜,眼前这个刘祜,已经得意得忘记了祖训。
许多案例已经证明,越是自卑的人,越需要打肿脸充胖子。刘祜被人当宠物关在皇宫里,养了十五年,如果说他活得很自信,绝对是胡扯。现在他解放了,终于可以出笼了,为了体现他生存的价值,第一个想的就是扩大影响力。
为了影响力,他就喜欢到处乱跑,先去了东边,也就是所谓的东巡了。
事实上,东巡是一件很好的事。皇帝嘛,要体察民情,必须多出门,才能听到第一手民间疾苦。问题是,他不是一个人出门,而是一大帮人。
一大帮人好像也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刘祜所带的这帮人,本质很邪门。汉朝上下,四海之内,全被这帮人折腾乱了。
所谓正邪不两立,何谓正,何谓邪?话语权不在外戚手里,也不在皇族手里,更不在后宫那帮太监和女人手里。
它就掌握在读书人手里。
在靠读书出来做官的那帮人看来,在这个政治江湖上,最正派的就是皇族,其次就是士大夫一派。其他门派掌握权力,都是名不正言不顺,属于经典邪门流派。于是为了江湖利益,士大夫两个重量级别人物挺身而出,准备替皇帝扫除妖孽了。
四 过把瘾就死
要献身于汉朝,准备斩妖除魔的两个读书人,都是江湖里数一数二的高手。他们分别是:司徒杨震,尚书仆射陈忠。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东)人,名门之后。
杨家的老祖宗,可一直追溯到高祖刘邦开国时。当年,项羽兵败垓下逃亡时,灌婴属下有一个叫杨喜的年轻人,追得特别卖命。他被项羽吓跑后,又返回去追,结果还是在项羽自杀的时候,及时冲上去砍得一块大肉。因此,他被封为赤泉侯。
霍光时代,杨家又出了一个名声很大的高官。这个人,就叫杨敞,时为汉朝宰相。他做官的第一准则,就是安全第一,所以特别胆小,什么风头都不敢出,被时人称为汉朝第一胆小鬼。
时多隔年,杨家又出杨震这般宰相级的头号种子,可谓风光无限啊。到了东汉末年,杨家又出了一个天才型的聪明人,他就是特会玩脑筋急转弯的杨修。汉朝四百年血雨腥风,杨氏家族犹如五岳高山,立于天地不倒,可谓是奇迹中的奇迹。
杨震年少的时候,就执迷于读书,且一口气读到了五十岁,混到了一个学术界的泰斗级名称——关西孔子杨伯起。
孔子这辈子有两大特色,一是学问高,二是门徒多。由此可见,这个杨伯起被称为关西孔子,至少他身边是聚集了为数不少的粉丝团的。
但是,孔子读书时,一直都对官场念念不忘,可眼前这个杨伯起,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副定力很足的样子。
自古以来,几乎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梦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时有人曾劝过杨震出去做官,他就是不为所动。难道杨伯起心中真的已经绝了做官的念头,不随波逐流了吗?
事实上,不是杨震不喜欢做官,他是在等一个人,等一个识货的伯乐。
当年,姜太公八十岁才等到了识货的人,他才五十岁,只要命够长,他还可以等三十年,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