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暗夜之光(第7/9页)
杨震不急,可有人急。就在他五十岁这年,等到了生命中的伯乐与知己。谁也没想到,他的伯乐竟然就是被羌人搞得没勇气,被虞诩搞得没脾气,灰溜溜地请辞了大将军的邓骘。
邓骘拉杨震出道时,先是举茂才,然后是迁刺史、太守、太仆、太常、司徒。从茂才到司徒,别人几辈子都跳不到的高度,他却只用了十一年。
有人说过,如果你不够优秀,说明你不够寂寞。真正优秀的人,都是在寂寞中煎熬、等待、锤炼与敲打中成长出来的。
而杨震,就是这样的高手,五十年不移心志,专心练习武功,终于一飞冲天。
陈忠,字伯始,其父陈宠,曾做到三公之一的司空。
陈宠出来做官,主要是专业选对了,学的是法律。后来,陈忠也学了法律,一点也不比老爹差。他做过廷尉正,后来被拜为尚书。
我们知道,自刘秀起,汉朝三公都是拿来做摆设的,没有实际权力。政府实力,都在尚书手里。但是,如果天下出问题了,追究责任,都是让三公去顶罪,尚书都是高枕无忧,没他的事。
由此可见,陈忠能够当上尚书,那可不一般了。
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说,陈忠和杨震都是同一条船上的同志。因为他们无论是出身,或者是代表的阶级利益,都是一致的。
但是他们可谓是同船不同心,一个是路人甲,一个是路人乙,形同陌路。不能因为这个,就说他们官官相轻。陈忠和杨震搞不到一块儿去,主要是因为一个人。
而这个人,就是杨震的伯乐邓骘。
说到邓骘,陈忠浑身都长嘴直想咬人。事情是这样的:当年邓太后手握大权时,听话的张禹曾找到时为司空的陈宠,说一起联名上奏,建议邓太后追奏邓太后老爹邓训,陈忠的老爹陈宠却拒绝了。陈宠拒绝的理由是,汉朝没这个惯例。
就因为这个事,邓骘恨死了陈宠,然后就想方设法地打压陈忠,让他做不了高官。
陈忠被打压多年,不但得了抑郁症,而且似乎还有点心理变态的迹象。所以,邓太后一死,他就像孙猴子从石头里蹦出来了似的,抬起腿来就冲进皇宫游说刘祜:现在该是你报仇雪恨的时候了,对付邓家,一个都不能放过。
你能做初一,我就能做十五,你压我一阵子,我让你死无葬身之地。陈忠说到,也做到了。邓骘自杀后,谁都不敢去收尸。大司农看不下去,立即跳起来替邓骘申辩,但是刘祜啥都没说,把大司农贬官,赶出洛阳城。
这实在太过分了。
邓骘是外戚没错,但他的名声还不至于到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份儿。他有一个优点,是众人都看见的,那就是能够不拘一格,推荐、提拔贤才。如果不是他,杨震估计还在书堆里扎着。
事实也证明,邓骘提拔的诸多人才,不是来蹭饭的,而都是身怀绝技的高手。
没有史实证明,杨震直接出面替邓骘说话。但是,明眼人一看,其在背后已经悄悄运作。所以,就在刘祜把大司农赶出洛阳城后,中央诸多高官集体上书,替邓骘打抱不平。
集体的力量是可贵的,刘祜看着那么多人替邓骘说话,脸一下子就红了。
刘祜之前说过,邓骘没有参与邓太后的阴谋,准备要把他废了,所以才把他遣送回封国。现在他却说一套,做一套,把人赶到千里之外的山沟沟,人家死了还不让收尸,好像说不过去呀。
想着想着,刘祜都觉得太不好意思了,于是便装出一副很仗义的样子,下诏责骂地方郡守,然后派人替邓骘收尸,并且允许邓骘部分堂兄弟回京居住。
尽管陈忠没有成功地实施对邓家一个都不能放过的计划,但邓骘死得这么难看,对于他这个大活人来说,已经够本了。所以,他也不再去追究什么,而是潜下心来,认真做好他的本职工作。
然而很快,陈忠发现,在官场,搞政治斗争很容易,但是想替国家做几件好事,实在太难了。
首先,陈忠看着刘祜连奶妈的女儿都提拔了,立即上书说,皇帝您不要什么人都拉,要亲贤臣、远小人。
报告打上去,人家不睬他。
接着,陈忠又看到刘祜要替亲信江京这班人建豪宅,又马上上书说,国家现在穷死了,百姓连饭都吃不起,你就省省吧。
人家还是不睬他。
陈忠的状况,也就是杨震的结果。陈忠在那边上奏时,杨震也在忙活着。两人左右齐上阵,采取了车轮似的攻坚战,意见提了好几箩筐,皇帝一个都不听。
陈忠累了,杨震也哭了,但是有人却在背地里偷偷地笑了。
这些躲在暗处的,主要是三个家伙,他们分别是中常侍樊丰,侍中周广、谢恽。
笑完以后,他们总结经验:貌似强大的江湖主流,已经没落了;跟着皇帝混,是可靠的;贪污枉法,是绝对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