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退役抚恤(第10/11页)

[196]Tsai Chiao, “Problems of Nutrition in Present-Day China,” in Harley Farnsworth MacNair, cd., Voices from Unoccupied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4, p.17.

[197]“Pay and Allowances of the Chinese Army,” Enclosure to despatch no.1927 dated December 18,1943.from the Embassy at Chungking. i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China: Internal Affairs, 1940-1944, Reel 30, p.422.

[198]根据一项针对清华学校1924—1926级(高三到大一)学生154人,所作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于各种职业的兴趣依序为:公司经理、社会改革者、工程师、农家、教员、教育行政者、学术研究者、著作家、银行家、军官、美术家、官吏、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律师、秘书、青年会服务者。参阅庄泽宣、侯厚培:《清华学生对于各学科及各职业兴趣的统计》,《清华学报》第1卷第2期,1924年12月,第297页。

[199]杨大成:《建军刍议》,同仇汇刊社编《陆军荣誉第二师三周年纪念特刊》,陆军荣誉第二师政治部,1946,第57页。

[200]胡宗南上将年谱编纂委员会编《胡宗南上将年谱》,第144页。

[201]徐多楠:《军职人员之给予问题》,《陆军经理杂志》第2卷第5期,1941年5月,第58页。

[202]徐多楠:《军职人员之给予问题》,第56页。

[203]公安部档案馆编《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313—314页。

[204]恽逸群:《三十年见闻杂记》,金陵书画社,1983,第7页。根据一位中级军官的描述,吃空可分为两种:“吃空缺有大吃、小吃之分,军、师长的大吃,可以将编制上整营、整连的兵官‘通杀’,每月粮饷照领,实际上有名册而无官兵,领来的薪饷、主副食费,都上了主管官的荷包。这种无法无天的大吃空缺,直到军需独立之后,才逐渐改善。小吃是一个连少十个、八个士兵,这十个、八个,连长占几个,营长占几个;团长又可在团部的官兵上面吃。”参阅张赣萍:《弹火余生述》第2册,第251页。

[205]徐枕:《胡宗南先生与国民革命》,台北:王曲十七期同学会,1990,第96—97页。

[206]李润沂:《我所认识的胡宗南先生》,《革命人物志》第11辑,第18页。

[207]胡静如:《烬余掇拾》(稿本),第84回。

[208]汪雨辰:《革命军人——胡宗南上将》,胡故上将宗南先生纪念集编辑委员会编《宗南先生纪念集》,第90页。

[209]李元平:《俞大维传》,台中:台湾日报社,1992,第58页。

[210]汤恩伯:《认清缺点,痛切改正——中原会战的检讨(二)》,汤故上将恩伯逝世十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编《汤恩伯先生纪念集》,第99页;胡静如:《烬余掇拾》(稿本),第105回。

[211]罗毓凤:《我与孙连仲将军》,吴延环编《孙仿鲁先生述集》,台北:孙仿鲁先生九秩华诞筹备委员会,1981,第341页。根据中央组织部军队党务处的统计,至1944年止,国军共有53个单位创办眷属工厂,从事简易手工业生产。参阅国军政工史编纂委员会编《国军政工史编》,台北:“国防部”总政战部,1960,第1004—1005页。

[212]潘瑞征:《关于傅作义将军重视军队经理工作的一些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傅作义生平》,第261页。

[213]胡静如:《烬余掇拾》(稿本),第105回。

[214]汤恩伯:《认清缺点,痛切改正——中原会战的检讨(二)》,第99页。

[215]戴笠1944年11月3日致参谋总长何应钦函,档号769/2508,军令部档案。

[216]《国民政府公报》第424号,1941年12月20日,第10页。

[217]许高阳编《国防年鉴(第一次)》第2编,第40页。

[218]何志浩:《国防与兵役论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第163—164页。

[219]侯坤宏:《抗战时期的征兵》,第165页。

[220]戴高翔:《抗日战争之兵役》,《高翔文存》,台北:川康渝文物馆,1983,第78页。

[221]《国民政府公报》第1464号,1934年6月16日,第6—9页。

[222]《国民政府公报》第1679号,1935年3月2日,第4页。

[223]沈怀玉:《军职制度》,第546—547页。

[224]许高阳编《国防年鉴(第一次)》第2编,第2l页。

[225]周至柔:《军事制度之研究》,第6页。

[226]成本俊:《国防建设与军事人事》,第50页。

[227]何庆华:《忆双亲》,《何成濬将军战时日记》,第35页。

[228]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第322页。

[229]孙景贤1943年11月25日致军令部长何应钦签呈,档号769/177,军令部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