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退役抚恤(第11/11页)

[230]许高阳编《国防年鉴(第一次)》第2编,第46页。

[231]刘雨卿:《生活回忆》,《四川文献》第41期,1966年1月,第17页。

[232]王伯骧:《仿公德范记述》,吴延环编《孙仿鲁先生述集》,第259页。

[233]许高阳编《国防年鉴(第一次)》第2编,第133页。

[234]《本会第一处三年来重要业务报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成立三周年纪念册》,出版地点不详,1941,第79—80页。

[235]宋尚春:《怎样使受恤人早沾实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成立之三周年纪念册》,第31—32页。

[236]许高阳编《国防年鉴(第一次)》第2编,第133页。

[237]《陆军第十四军三十四年度工作报告书》,第167页。

[238]张儒和:《抗战胜利前后(下)》,《中外杂志》第35卷第5期,1984年5月,第104页。

[239]王宇君:《悼宗公,忆往事》,胡故上将宗南先生纪念集编辑委员会编《宗南先生纪念集》,第17—18页;李少陵:《胡将军轶事》,《宗南先生纪念集》,第49页;李润沂:《我所认识的胡宗南先生》,《革命人物志》第11集,第18页;徐枕:《胡宗南先生与国民革命》,第492页。

[240]孙宅巍:《蒋介石的宠将陈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第50页。

[241]张赣萍:《弹火余生述》第2册,第186—187页;吴智新:《军统见闻点滴》,《传记文学》第61卷第4期,1992年10月,第79页。

[242]许高阳编《国防年鉴(第一次)》第2编,第135页。另一项略为不同的统计数字,参阅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附录17。

[243]许高阳编《国防年鉴(第一次)》第2编,第135页。

[244]冯玉祥:《冯玉祥回忆录》,第168—169页。

[245]李致远:《张自忠将军殉国与荣哀》,《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1990年4月,第126—127页;鲁弓长:《生命余晖》,未注出版地点,1980,第191页。

[246]徐枕:《胡宗南先生与国民革命》,第97页。

[247]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第407页。

[248]马宣伟、温贤美:《川军出川抗战纪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第213页。

[249]《该部军事机关参谋人员任免和参谋长定期报告书来往文电》,档号768/111,军令部档案。至于在华的日军,抗战初期对于在阵地死亡的尸骸和重伤的官兵,一定抬救回去,否则即视为不祥。抗战中期以后,对此虽无法完全做到,但是每次退却时仍设招魂祭,由司令官亲捧灵牌诚敬拜祭,然后退走。参阅蒋介石:《柳州军事会议开幕训词》,《蒋总统思想言论集》卷15,第248—249页;张拓芜:《代马输卒续记》,第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