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第8/9页)

说明:李鸿章扫清苏南地区的太平军,是靠着淮军将士们骁勇善战、意志坚韧,还有华尔、戈登也贡献了很大力量,而不是只依靠常胜军打下了几座城池,打赢了几次战斗。当时李秀成论智慧、论勇气都是数一数二的,他的军队大多使用西方的枪支和大炮,程学启、刘铭传、郭松林、周盛波、张树声、潘鼎新这些将领虽然善战,但却只依靠天生的勇气和谋略,而不知道新式作战方法的作用,所以淮军在战争初期的时候,和敌人的军队相遇,常常被敌人打败。李鸿章从中吸取教训,命令那些将领也向常胜军学习,也用了不少常胜军用过的武器。要说左宗棠平定浙江太平军的功劳,还得到了法国军官托格比、吉格尔这些人的很多帮助。这个朝廷要灭亡了而又起死回生,英国人、法国人有很大的功劳。他们的意思是,想要永远保持东亚和平的局势,把这里建设成为商务活动的乐园,但是没想到一直到今天,中国还不想着自我振兴,将来恐怕就会有Great revolution(大革命)发生。

先是曾国荃的军队在水上和陆地上互相配合应敌,围剿南京已经有两年,到了甲子年正月,攻占了钟山的石头壁垒。敌军失去了他们的要塞,包围金陵的外围部队开始联合起来围剿,太平军内部和外面互不相通,运送粮食的道路也被截断了,城中没有粮食了。洪秀全知道大势已去,做什么都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在四月二十七日喝毒药自杀了,他的将领们拥护他的儿子洪福继位。当时朝廷的官军还不知道有这件事,朝廷多次下旨,命令李鸿章把自己的得胜之师派出去帮助围剿南京。曾国荃认为被困在城中的贼寇已经非常疲惫了,粮食、弹药都已经没有了,被歼灭的日子指日可待,所以觉得没有必要再借助于李鸿章的力量。李鸿章本人也不愿意瓜分曾国荃的功劳,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于是托人对皇上说,正是盛夏,酷暑天气不适合用火器,以此为理由,一直不肯出兵。朝廷不明白李鸿章真正的想法,一直不停地催促他出兵,曾国荃听到这些,内心既担忧又愤怒,便从五月十八日开始,日日夜夜督促将士们猛烈地攻打地保城(就是龙膊子山上最坚固的壁垒,也是那里第一险要的地方),该地很快便被攻了下来。他派人深挖隧道,从五月三十日到六月十五日,成功开凿了十几处隧道,曾国荃下令城外的各个军营做好一切战斗准备,另外重金招募不怕死的战士,准备城墙一打开缺口就猛冲进去。

当时李秀成在南京城内,洪秀全死后,发号施令的权力就集中到了他的身上。李秀成懂得看人,也善于用人,施以恩德和树立威信同时进行,所有人都真心佩服他,军队的将士们都对他很服气,对他就像是儿子对待父亲一样。五月十五日的时候,李秀成亲自率领几百个不怕死的勇士,从太平门的那个缺口突出重围;又另外派遣几百个不怕死的勇士穿着官兵的衣服,从朝阳门突出重围,一直冲到曾国荃的军营,放火喧哗。当时官兵们已经劳累了很多天,非常疲惫,几乎丧失了战斗力,突然遇到这种紧急情况,都要崩溃瓦解了,幸好有彭毓橘等将领带着部队赶过来救援,这才平息了这场危机。

六月十六日正午,隧道里放的火药爆炸,当时就好像有上万处雷声同时炸响,天地都跟着一起颤动了,城墙崩坏了大概二十几丈。曾国荃军队的战士们使劲往前冲,从城墙攀登上去,敌人的士兵拼死抵抗,双方军队开枪射击,子弹多得好像下雨一样,当场击毙城外的士兵四百多人。官军的士气更加高涨,踩着尸体向前进,终于杀进了城内。李秀成自己早已抱定必死的决心,把自己心爱的骏马献给年幼的主人洪福,让他能够逃出城去,而李秀成自己则监督士兵接着打仗,战斗持续了三个日夜。力气用尽被俘虏的、敌军大小将士战死的、被烧死的,一共三千多人,整座城里的宫殿房屋连续烧了三天都没有熄灭。城中长期跟随着洪秀全的男女老少,大概有十几万人,没有一个投降的。自从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癸丑,洪秀全占领南京,到现在这里被朝廷收复,历时十二年时间。

说明:李秀成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豪杰!当他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整座城上上下下,危在旦夕,但他还能够指挥千百名士兵,进行非常有组织的突围和决战,几乎要把政府军队歼灭了。五月十五日那天的战斗,曾国荃的军队没有被消灭,完全是老天保佑。等到南京的城墙被攻破,李秀成还能够让出心爱的马匹去救年幼的主人,自己慷慨激昂地去送死,有和国家同生死、共存亡的志气,就算是古代的大臣和儒将,有谁能够超过他呢?项羽的乌骓不离开,文天祥忧国忧民却无力改变,是天意还是人为造成的呢?我听说李秀成离开苏州的时候,苏州的百姓,不论男女老少,没有不痛哭流涕的。至于他用该有的礼数厚葬王有龄,善良地对待和体恤在战争中失败或者投降的将士,非常有文明国家战争时立的公约和法律的意思。南京城中的十几万人,没有一个要投降的,就好像齐国的田横五百士一样,他们的志向相同,他们的目标一致,而李秀成巨大的魄力,又是他们的百倍,这是有史以来,战争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最后的结局。假如让李秀成处在洪秀全那个位置上,那么在今天这片土地上,谁知道会是哪家的天下呢!李秀成被官军抓住后,从六月十七日到十九日一共三天里,他站在笼子里,情绪激昂地写下供状,记述了一共好几万字的史实,虽然经过政府的删减,没有能够完整地流传下来,但是一直到今天读这些时,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大义凛然,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境。唉!刘邦成了天子,天下人就诋毁项羽,用成王败寇的那套标准去评论人,今天又有谁愿意为李秀成的丰功伟业说上一句好话呢。几百年之后,自然会有合理的评价,后人所撰写的良史,怎么可能会存私心,有偏私的观点夹杂其中呢?虽然世间的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都是人中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