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知行合一的真谛:东乡平八郎如何判断波罗的海舰队航向(第10/11页)
因为做完了,所以做到,这是知行合一的第三境界。在这一阶段,人是求独立,因为你懂得过,你相信过,所以什么是你的“做完了”,只有你自己最清楚,是非对错或有外在规则,值与值皆在我心,“双手解一心”,关于成功、幸福、金钱、爱情等等都有了自我标准,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和价值观独立——人人独立,国家才能独立。
现在我们知道了,知行合一是如此简单,也是如此之难,那个成功的“理”啊,它究竟在何处?它不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想要成功、胜利、爱情、金钱、快乐、强大、幸福……这些都是正常的,但这不是向事物本身去求,而是向我们的内心去求,因为方法原本就在我们心里了,只有我们先做好了自己,我们才能获得我们自己想要的那种“好”。所有外部世界的“好”,都是被一个做最好的自己吸引而来,成年人做事,必有得失判断,必会由此有所取舍,如果有一件事,并不十分明白得失,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善的,你做不做,能做到多少?所以归根结底我们不要纠结于利益得失,而是要度量于“知”(善),而如果心中原本有“善”却又不肯为之付出相应的具体努力,或者最终付出的努力又不是符合“善”的,这不是知行合一,这是让它“一不小心就溜走了”。用心学的话来说,如果“知道”但是做不到,和“不知道”又有什么区别呢?知行合一的实际功夫,来不得半点马虎!
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的心每天与踏实的钻研(无论是什么具体业务)相结合,不盲从别人,更不迷信自己,持之以恒,也许一时看不到成果,但很可能已经从深一层的“不知道”,跳到浅一层的“不知道”,积聚着总有一天会有看得见的跃升——这样的过程,就叫作“实事求是”或者“精进”。
如果我们相信,人的“聪明”其实是差不多的,不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勤奋”,只是因为他更勤奋,更善于探索和遵循内心中的善,所以才会越来越“聪明”,进步才会令人惊讶——这样的过程,就叫作“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好吧,不用再举例了,让我们再回到战场的难题,摆在东乡平八郎面前的“C”是波罗的海舰队肯定会来,必须事先判断它的航向而无法事先判断,对于一个心学追随者和一个非心学追随者来说,他们有两种反应。
心学追随者:他把光明积极的结果(不是日本灭亡而是全歼波罗的海舰队)相信到极致,并将为此付出到极致,开创属于自己的方式方法。
非心学追随者:他总会担忧失败,担忧日本会走向灭亡,他实际会怎么做无法确定,但无论朝哪一个方面都不会做到极致,因为他没有坚定地相信,说得过分一点,即使是担忧日本灭亡的悲观也没有悲观到底。
心学追随者东乡平八郎的反应是前者,他首先相信日本不会灭亡,相信他能够全歼波罗的海舰队,然后在那三处可能的航向中他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对马海峡。
因为,如果要全歼波罗的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就“只能”走对马海峡,战场在对马海峡是东乡平八郎达到全歼的必要条件!
首先当然是因为联合舰队经常以整支舰队出没于对马海峡,对这一带的地理、水文十分熟悉,具备全歼的基本条件。其次,对马海峡最为狭长,守伏于此海峡增大了发现波罗的海舰队的可能性,并有利于在发现后迅速缠上波罗的海舰队,实现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缠打,而在短小的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里,大大降低了发现并缠打的可能性,再加上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常年浓雾弥漫,很容易让波罗的海舰队在被发现之后逃走,重现当初上村彦之丞追击海参崴分舰队的那一幕,最终无法全歼。最后,也正是因为波罗的海舰队走对马海峡的总航程最短,因而能给联合舰队带来最迅速和最直接的战争,避免出现日本已经完全消耗不起的运动战和游击战,最起码,能让“联合舰队全歼波罗的海舰队”这一幕早日到来!
这就是东乡平八郎的判断,原来当罗长官还在非洲时,东乡平八郎就已经为罗长官“选择”好了航向,而他之所以能够这么做,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推断罗长官到底会怎么想,陷入那个无限循环的困局之中。不管敌人,首先相信并做好自己:那就相信这个机会,并要在这个机会上做到最好。
这个看上去很匪夷所思的想法,就是东乡平八郎内心中的信念,他的内心始终坚信这样的信念,他只是相信一个“好”的信念,再加上“好”的付出过程,就能够带来一个“好”的结果。他只是相信为达到全歼的目标,全舰队上下信到极致,也会做到极致时,那个“好”的结果就没有理由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