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知行合一的真谛:东乡平八郎如何判断波罗的海舰队航向(第9/11页)

同时,恶也不是随机的产物,同样伴随着我们成为“人”而生,所以,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或者没有做到,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别人做到,指责别人没有做到呢?

好吧,心同时是善的,也同时是恶的,善和恶如影随形,彼此互包,所以对于心来说,它本身就无所谓善或者恶了。只是因为我们有了意念,才会让恶蒙蔽了善,或者没有被蒙蔽,这就是四句教的前两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按照王阳明的观点,所有的事物不过是心与它的重合,当心与“水”重合时,心和世界就是“水”,当心与洗发水重合时,心和世界就是洗发水。心即万物,也即心外无物。

明白这一点对理解心学至关重要:你会让你的心和什么样的事物去重合呢?

别急,王阳明的标准答案是:什么都不要重合。“四句教”的第一句其实也道出了心学的最高境界是回归“心之体”——不动心。但这是最高境界,可遇不可求,一生经历坎坷的王明阳毕竟是仁慈的,他是一个很了解“人”的人,他只是首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这个最高境界,但并不要求凡是心学的追随者都去追求这个最高境界,引向由儒入释的“不归路”。

于是就有后面这两句话:知道什么是善和恶,知道只能为善而不能为恶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了解世界(格物),就是要探寻内心并遵循内心中的善,随时不让它被心中的恶所蒙蔽。

相信大家对心学已经有所了解了,它在实际上对儒学有了“复古”,而心学有一个基本的精神——实用。王老夫子是不满足大家只了解心学的,他还希望人们去运用心学,所以在这四句高深莫测的话之外,他还提供运用心学的两个基本方法——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前者很好理解,而与儒家比较缥缈的天人合一不同,知行合一首次回归到“人”本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实操的意义。

现在把我们面前的“C”换作一堆金子吧,佛家要求我们认为我们并没有看到金子,我们看到的是“空”,理学倒是进一步,它承认我们看到了金子,但我们不能动想占有它们的欲念(存天理,灭人欲),而和这两者都拉开距离的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看见金子动意念这是正常的,动好的意念和动坏的意念都正常。但是,如果这堆金子是别人的,有人问:“你该如何得到你自己的一堆金子?”我们肯定都会有答案,这个答案原本就在我们心中:我不会去偷,也不会抢,我要努力做一个掘金人,每天早起晚归,勤勉踏实,坚持不懈地付出自己辛勤的劳作,来获得我自己的金子。

而往往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既没有去偷,也没有去抢,但也没有做到每天早起晚归、勤勉踏实、坚持不懈地付出自己辛勤的劳作,于是金子还不是我们的。

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含义,它的层次是很清晰的: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如何获取金子的正确答案,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善,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答案本身,也就是不是通过了解世界(格物)而获得的以答案为表象的所有的“知识”,而是善本身,也就是能让我们有正确答案的光明之心本身,或者说是良知本身。

然后,只有我们是把心中原本就存在的良知(善)与获得金子这个目标重合,之后为之每做的一件具体事情也都与良知重合,都拿到良知里过一过,看是否符合内心中原本有的良知,过滤掉那些恶,内心世界的良知(善)就能与外部事物的善(符合事物往光明积极的方面转化的规律)重合,从而会必然达到一个好的结果,必然为我们获得金子。

而我们没有获得金子的原因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其他的意念、欲望和怀疑,但我们不知道那些其实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最终造成“昧着良知”(让恶蒙蔽了善)去做事,结果自然也会产生偏离。所以,只有对光明积极的结果(获得金子)相信到极致,并相应为之做到极致,这个不可分离的过程,才是知行合一。

综合王阳明的思想,我们可以把人一生的“知行合一”分为三个境界和阶段:

因为懂得,所以做到,这是知行合一的第一境界。在这一阶段,人是求认知,因为没有大部分的懂得,就不会有全部的相信。

因为相信,所以做到,这是知行合一的第二境界。在这一阶段,人是求至诚,需要把积累的知识和智慧与生命合二为一,不放过自己,也不放弃自己,体会世间很多事,若不“做绝”,便很难破局,而最好的相信,是你原本就对它有兴趣,当你做这件事情时,你原本就“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