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知行合一的真谛:东乡平八郎如何判断波罗的海舰队航向(第8/11页)
心学徒东乡平八郎在即将毕业之际,很快就面临了一个相关的挑战,当时在日本国内,睦仁等明治维新派认识到不废除有上千年历史的武士阶层,日本将无法转型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于是强制推行废除武士阶层的“废刀令”。这道命令激起了明治维新最大功臣之一的西乡隆盛叛变,因为他是一个武士,也是全日本武士的精神领袖。西乡隆盛最后兵败自杀,而东乡平八郎的亲哥哥一直追随西乡隆盛,他也自杀了。睦仁和明治政府就此变成了东乡平八郎的仇人,睦仁变成了他的仇人,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变故,东乡平八郎可以选择不回日本,但他毅然回到日本,继续在明治海军中任职。
每当别人询问起这件事情时,东乡平八郎总是说:对于回国的事情,因为我心里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我就那么去做,我听从自己的心。
自此之后,东乡平八郎一直都是用心学的精神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心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不知不觉中,它才会成为生命的印记。那么心学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呢?
东乡平八郎的最终判断
千百年来,古老中华文明的代表都是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儒学,而在宋明之际,为适应越来越走向顶峰的专制统治需要,变异为假、大、空的宋明理学。心学的及时出现,给了它一记左勾拳,由此也面临不被正统学说认可而无法传播的艰难。正是为了让后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播心学,在去世之前,王阳明老夫子特意留下了著名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当然,哲学家说的话还是比较难懂的,现在我们就要根据这“四句教”来破解神奇的心学了,而心学之所以能够被“破解”,正是因为它是相对于理学而生的,不再是空洞和虚无的说教,它不仅是“道德”,更是方法,不仅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所以才能被“运用”。我们仍然将用熟悉的数字模型来进行破解,由于A和B都已经用过了,现在我们就假设面前有一个事物“C”(可以是“事”也可以是“物”),我们对C的认知是其实有无限个的层面:
第一层:是我知道C。简称“知道”。
第二层: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是我知道“我知道C”,大致相当于俗话说的“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比如面前有水,我不仅知道“这是水”,还知道“为什么它是水”,简称“知道的知道”。
同理类推,第三层至第无限深入下去的“第N层”就是:我知道(中间无限个知道)……“我知道我知道C”,也就是“知道的知道的知道……(无限循环下去)”,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对同一事物C的无限个知道”。
而对于认知来说,还有另外一个方面。
那就是“不知道”。
同样的道理,不知道的更深入一层,还有“不知道的不知道”,以及“不知道的不知道的不知道……(无限循环下去),简称“对同一事物C的无限个不知道”。
好吧,现在从事物“C”就延伸出两个方面,一个似乎是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无限个知道”,一个似乎是向另外一个方向延伸的“无限个不知道”,而按照心学的观点,这两个方面的“无限个知道”和“无限个不知道”,最后不是两极,而是一个“原点”。
这个原点,就是你的“心”。
心学,首先解决的正是什么是“心”,因为它是“无限个知道”,所以它原本就是颗光明之心,原本就是善的——请注意这里的“善”,并不只是我们常说的“善良”,不只是做好人好事,它是由光明积极的方式带来光明积极的结果的统称,是符合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的所有规律,也可以说是所有“知道”的统称。所有光明积极的方式——真诚、善良、公正、诚信、感恩、上进等等是善,因为遵循这些而带来的成功、幸福、爱情、发财、救赎、破敌等等也是善。
善不是随机的产物,它是我们成为“人”的前提,伴随我们成为人而生,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在现实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干什么的,只要我们已经是“人”,“善”原本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原本就知道该怎样去发财,该怎样去破敌等等,这是平等并且无差别的,并不需要跟别人去要,也不需要向外界去求,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世界不过是反复证明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又都会从心而生的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不能相信自己呢?
因为它同时是“无限个不知道”,所以它原本也是“恶”的,很显然,“善”的对立面就是“恶”,但不是我们的心变成了这样,只是那些“不知道”蒙蔽了“知道”。恶蒙蔽了善,所以表现出恶,也带来了恶的结果,就像是阴影挡住了阳光,不是阳光不存在,只是被蒙蔽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