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台湾民主国内渡官绅(第11/13页)

[24] 《汪康年师友书札》四,第3688页。是函又称:“祁门一路不妨兼筹,何处较易即可先筹之,如力量充足时,亦不厌其多也。”其时夏曾佑任祁门县令,则国会也试图在此发展势力。

[25] 8月7日《□存来书》,《汪康年师友书札》四,第3685页。1900年8月日该办事人再致函汪康年:“昨函言黄小琴太守事,望速复为要。敬兄一函,乞随时派人送去。”1900年8月9日《□存来书》,《汪康年师友书札》四,第3687页。

[26] 1900年初《致某某书》,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第94页。

[27] 光绪三年三月十三日(1875年4月18日)沈葆桢等奏,《船政奏议汇编》卷12,第9页。此次出访,前学堂派魏瀚、陈兆翱、陈季同等三人,后学堂派刘步蟾、林泰曾二人。后日意格带刘、林、陈季同归国,魏及陈兆翱仍留法厂学习(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八,第482—483页)。

[28] 光绪四年二月十六日(1878年3月19日)督办福建船政吴赞诚片,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五,第206—207页。另据张德彝《随使英俄记》,马建忠、陈季同为福建船政局官费生“学习法国律例者”(第395页)。

[29] 参见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第三章《沟通欧洲汉学的先进——陈季同述论》。有人认为陈季同与严复、林纾、辜鸿铭同为近代翻译家,而且与辜氏一样,是用外文介绍宣扬中国文化,辜以英文,陈以法文。但据巴斯蒂教授称,几部以陈季同名义发表的关于中国风俗和文学的法文畅销书,实际作者是担任过他的辅导老师的新闻记者富科·德·蒙迪翁(张富强、赵军译:《清末赴欧的留学生们》,《辛亥革命史丛刊》第8辑)。

[30] 徐博东、黄志萍:《丘逢甲传》,第96页注55。

[31] 李凤苞:《使德日记》,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八,第271—272页。

[32] 玛丽昂娜·巴斯蒂:《清末赴欧的留学生们》,《辛亥革命史丛刊》第8辑。

[33] 徐建寅:《欧游杂录》,第756页。

[34] 陈声暨编,王真续编,叶长青补订:《侯官陈石遗先生年谱》,陈衍撰、陈步编:《陈石遗集》下册,第1975页。

[35] 参见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下。

[36] 陈衍:《闽侯县志·丘逢甲传》。

[37]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56页。

[38] 陈声暨编,王真续编,叶长青补订:《侯官陈石遗先生年谱》,陈衍撰、陈步编:《陈石遗集》下册,第1973页。

[39] 《郑孝胥日记》1897年11月8日:“至一品香,应康幼博之约。见曾敬贻广铨者,曾劼刚之子,状颇佻达。有横滨粤商邝汝磐者,又有韦誉驰者,陈敬如、康长素皆在焉。”(第2册,第628页)

[40] 郑观应:《亚细亚协会创办大旨》,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第220页。另参藤谷浩悦:《戊戌变法与东亚会》,《史峰》第2号(1989年3月)。

[41] 东亚同文会编:《对支回顾录》下卷,第877页。

[42] 《兴亚大会集议记》,《湘报》第69号,1898年5月25日;《亚细亚协会》,《集成报》第33册,1898年5月5日。会期在1898年4月26日(中国历史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2册,第653页)。

[43] 王栻主编:《严复集》第3册,第529页。

[44] 王维泰函,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一,第184页。函谓:“阅报及接经润生兄书,知联老果遭不测。泰为伊事与陈敬翁再三布置妥贴,催其速归,奈伊家属不听。联老平日作事甚不满于妻子,此次不欲其速归,别有深意,言之可伤。”

[45] 沈瑜庆、陈衍:《福建通志》列传卷39,清列传八。

[46] 许汝棻:《景宪先生传》,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第732页。

[47] 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5册,第2912、2948页。

[48] 丘逢甲:《柏庄诗草》;丘琮:《岵怀录》,引自徐博东等:《丘逢甲传》,第37、50页。

[49] 广东丘逢甲研究会编:《丘逢甲集》,第757—758页。

[50] 《在南洋大吡叻埠的演说》,原载《天南新报》1900年6月4日,广东丘逢甲研究会编:《丘逢甲集》,第827页。。

[51]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837页。

[52] 廖中翼:《康有为第二次来桂讲学概况》,《桂林文史资料》第2辑。

[53] 孔祥吉:《晚清史探微》,第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