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会昌废佛(第10/10页)
李怡是宪宗李纯第十三子,长庆元年(821年)三月被封为光王。他的生母郑氏本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小妾,元和二年(807年)宪宗李纯平定李锜叛乱后,郑氏被送入皇宫,充任郭贵妃的侍从,因其貌美被李纯宠幸生下李怡。
李怡幼年与一般孩子不同,不仅沉默少语而且视瞻特异,当时人们都以为他是先天性智力障碍。在其十多岁时,曾经得过一场大病,据说在他病愈之后的一天,身体忽然通体发光,而且思维变得异常敏捷,接人待物应对如流,就像完全换了个人。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他经常拱揖,做出皇帝面对群臣的姿态,这不禁让所有人对其刮目相看。
据说李怡经常梦见自己乘着飞龙升天,他将自己梦到的情境告诉母亲郑氏,郑氏因此叮嘱他不要将这件事告诉任何人,以免招致祸患。而且郑氏还叮嘱李怡,深宫之内绝非风平浪静之地,无论与谁相处,切莫轻易多言。
李怡自此之后牢记母亲郑氏的叮嘱,遵循外晦而内朗的处世准则,在与宗室成员的交往中,轻易不发一言。
后来无论是李昂还是李炎在位,都经常到宗室诸王的居住地十六王宅,与诸王宴饮聚会,他们都认为李怡这位皇叔的模样和做派十分有特点,千方百计地引诱他说话。诸王看着李怡的样子,也都将他当成开心的笑料,戏称他为“光叔”。这其中尤以李炎自认为长得高大威猛,善于谈吐,对皇叔李怡的轻视程度甚至达到了不太礼貌的程度。
那个时候李炎一定想不到,在他百年之后,正是这个自己一向轻视的“光叔”,会是皇位的继承者。
在李炎弥留之际,马元贽之所以会选择李怡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或许正是因为看中不善言谈的李怡似乎是个忠厚老实之人,换句话说,李怡是个好驾驭的人。如果拥立其继承皇位成功,那么马元贽不仅会成为佐命功臣,而且肯定能大权独揽。
事实证明,马元贽十分不了解李怡,后来他确实成为了佐命功臣而受到李怡的绝对宠信。但大权独揽似乎距离他很遥远,《宫心计》中那个威风八面、拥立几朝皇帝的马元贽,并不是其真正的历史形象。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三日,在皇帝李炎颁诏改名后的第十二天,因为他长期服用丹药中毒终于一命归西,时年三十三岁,同年八月埋葬端陵,庙号武宗。
《旧唐书•武宗本纪》最后的“史臣曰”部分,对武宗李炎在位六年的表现做了盖棺定论,其中肯定者如威制回鹘、会昌废佛等;否定者当是过度崇信道教,迷信长生不死的神仙方术,基本上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三月二十六日,皇太叔李怡遵循所谓李炎立下的遗诏,在大行皇帝灵柩前即位,同时改名为李忱。
在武宗李炎病重期间,李怡接受诏命监国,他的行为让朝野上下刮目相看。不仅其言行举止合乎礼法,而且在他即位之初,接见群臣,批阅奏章,日理万机,决断政务,显得井然有序,充分表现了他面对纷繁复杂的朝政的卓越气度和雍容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李忱是继宪宗李纯之后,大唐帝国后期又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因为他虚心纳谏,勤于政事,人们似乎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子,所以亲切地称李忱为“小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