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会昌废佛(第8/10页)
从现在很多出土的碑刻文献中,还可看到许多著名的寺院被拆毁的来龙去脉的具体记载,如四川资中的北岩寺、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等。
不过,就在李瀍下令大肆废佛之时,在全国迅速执行皇帝诏令的时候,一贯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河北藩镇所管辖的州县,废佛诏令执行得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未得到贯彻。前边我们说过的日本僧人圆仁在离开登州后,被迫前往幽州寻求庇护,在他所作的《入唐求法巡行礼记》中记述道:
三四年已来,天下州县准敕条疏僧尼,还俗已尽,又天下毁拆佛堂若兰寺舍已尽,又天下焚烧经像、僧服罄尽……唯黄河已北镇、幽、魏、路节度使,素来敬重佛法,不毁拆佛寺,不条疏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
非但如此,黄河以北藩镇们所控制的割据地区,还成为废佛以来中原僧人逃避还俗,免受打击的避难所。除了圆仁之外,据记载,约有十多万僧尼北越黄河前往幽州寻求庇护,仅河东境内的五台山就有将近万名僧人在知道皇帝李瀍下达废佛的诏令后而逃亡幽州。
当时,宰相李德裕针对这件事就讥讽过卢龙镇的驻京奏事官,认为幽州收留一群僧人,如果让他们担任行军打仗的将领,那肯定不如幽州具有多年丰富实战经验的将领;如果让他们充当冲锋陷阵的士兵,也肯定不如幽州本就能征善战的士兵,真不明白卢龙镇收留这些僧人意图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白白地养着他们吗?
李德裕的话明显带有蛊惑性。于是,在他的鼓动下,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在收留大批僧人后,认为继续收留将会形成负担,遂下令再有僧尼进入幽州地界寻求庇护,就地处决不必奏报。但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大批僧人在幽州得到庇护,从而使得很多佛教典籍保留了下来。
当时除了卢龙镇,河东地区也是在废佛中得以侥幸保留佛经较多的地区。据《佛祖统纪》一书记载:后来宣宗皇帝李忱在位时期,潭州岳麓寺曾因当地在李瀍废佛中,佛经几乎全部被毁,因此派僧人奔赴太原求大藏经五千零四十八卷。
李瀍发起的会昌废佛,因限期紧急,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四万余所,强制还俗僧尼26万人,奴婢35万人,特别是被勒令还俗的僧尼向来身无谋生之技,一下子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不可能的,因此曾经在短时间造成了社会秩序动荡的社会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圆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礼记》中同样有记载,而且宰相李德裕也举例说僧尼被强制还俗之后,江西地区劫杀事件频发,搞得商旅人心惶惶,很少去那里做生意。
为了解决还俗僧人的生计问题,进而安定社会秩序,李德裕上奏皇帝李瀍,建议改变原来寺院周济穷人的悲田院为养病坊,由官府拨出土地,接济贫穷的僧人。李瀍虽然同意了李德裕的建议,但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因僧尼还俗而脱离寺院的奴婢,在人数上要超过还俗的僧尼,尽管朝廷对他们的生计已有安排,如将没收寺院土地中个的中下田分配给寺院奴婢丁壮者为两税户,每亩十丁,但是仍然存在接济困难的问题。为此,以李德裕为核心的中书门下先后两次上奏李瀍,试图寻求解决办法,李瀍也先后批复,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会昌废佛历时五年,贯穿了李瀍皇帝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历经这次废佛运动,佛教势力被打击殆尽。从国家角度来看,强制收回寺院土地,确实缓解了帝国的财政危机,但对于那些曾经被人供奉敬仰的僧尼们,如今要靠政府接济去度过每一天,其下场堪称凄凉。
会昌废佛除了李瀍崇道和诸多人的蛊惑之外,李瀍心中所想的应该还是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问题。他在不遗余力地打击佛教的同时,对道教的态度则是另一番景象,除了宠信道士之外,对道士所炼制的不死仙丹信奉得五体投地。然而他一定想不到,在他成功废佛的同时,自己的性命居然会断送在道士们炼制的不死仙丹上。
宣宗之立
李瀍在不遗余力废佛的同时,与道士赵归真、邓元起以及刘玄靖终日讲道论法,并服用道士们给他炼制的所谓长生不死的丹药。这种丹药是含有许多毒素的有毒之物,虽然在炼制的过程中会经过排毒处理,但长期服用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最终会导致慢性中毒而死亡。太宗李世民、宪宗李纯、穆宗李恒等皇帝的死直接或间接都与服食这种丹药有关。
很长时间以来,李瀍因为服食丹药而面容憔悴、肤泽枯槁,到了后来则经常由于药力发作而变得性情乖张和喜怒无常。但李瀍十分听信赵归真的解释,所以对朝野秘而不宣。文武百官不明真相,只是奇怪皇帝陛下近来很少外出游幸,大臣们上朝奏事,也是匆忙奏罢就急速离去,不敢在朝堂久留。